近日,重庆东站最后一组玻璃幕墙安装完成,这座相当于173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枢纽正式进入验收阶段。重庆东站的建设不仅刷新了西部高铁枢纽的纪录,更是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中国的生动实践。重庆东站的建设以“站城融合”为理念,通过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结合,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样本。

TOD模式下的立体交通,融合高效与人性化。重庆东站的交通设计充分体现了TOD模式的核心理念—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庆被网友戏称魔幻8D城市,而重庆东站的设计也沿用“8D色彩”:15个站台29条背后轨道的设计,地下四层的地铁站与地面高铁站垂直相连,电梯、扶梯构成高效的立体换乘系统。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高铁、地铁、公交的无缝对接,更通过网约车专用通道和6000个停车位解决了接送亲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体现了对出行者的人本关怀。从设计上因地制宜,优化交通资源配置,不仅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更大幅提升居民出行体验,是TOD模式在交通规划中的成功实践。

站城共生,让交通枢纽成为城市会客厅。重庆东站的设计突破了传统车站的功能限制,将交通枢纽和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候车大厅顶部的波浪形采光顶,灵感来自重庆两江交汇的景观,不仅提升了建筑的美感,更将地域文化融入空间之内。负二层直达轨道站厅,一层是便民超市和快餐店,二层规划了重庆特产展销区,这样的布局下旅客不必出站就能吃上地道小面,买到特产小吃,车站真正变成了“城市会客厅”。TOD模式下看重庆东站,站城融合共生的理念下,交通和城市功能深度融合,交通枢纽与商业、文化功能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文化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小时生活圈,重塑城市空间格局。TOD模式下的重庆东站,是城市开发理念的更新,将会带动城市运营方式的重构。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将重塑城市空间格局。随着渝湘、万高铁渝等线路开通,重庆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这种变化,不仅让异地就医、跨城求职、周末出行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更将带动南岸茶园片区20万常住人口升级为36万人的活力新城,实现“枢纽红利”全民共享。通过优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升级,重庆东站是TOD模式交通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体现。

未来之城,TOD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重庆东站的建设不仅是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站前商务区的规划中,260米的“超级环谷”正在拔地而起。2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1500套智能家居房间为年轻人才提供了宜居环境。TOD设计与构建“15分钟生活圈”紧密结合,让高铁新城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家园。这样的“未来之城”,优化了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实现了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更满足了市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引领城市空间布局有机更新。

重庆东站的建设是中国TOD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它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升级了城市区域功能和品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城市发展新范例。未来,随着更多TOD项目落地,中国的城市将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任秋桦、蒲诗琴)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