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这里将悬挂楹联匾额和名家字画,两侧展陈包公生平典故,人文法治思想。学生每天经过这里,清风徐来,耳濡目染的是‘清正廉明’的品格教育。”飞檐斗拱、灰瓦连廊,指着刚刚落成的极具宋代风格的标志性建筑——包公文化长廊,肥东县第三中学校长杨正霞情不自禁“客串”起导游来。
远道而来的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温艳光老师驻足赞叹:“将地域人文‘搬’进校园,让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树立文化自信,这样的设计别具匠心!”
3月27日,一场跨省际“同课异构”暨入校访学活动在该校举行。借助非遗艺术工坊等特色展示,此次活动不仅呈现了物理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更全方位展示区域名校肥东三中“五育融合”生动样本。来自“国培计划2024”河北省初中物理卓越教师以及肥东本地专家、教师代表180余人齐聚肥东县第三中本部,在科学探究与艺术浸润的交织中,共同体验了一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饕餮大餐。
步入艺术展区,偌大的走廊摆满了学生新鲜“出炉”的各种手工作品。在王卉名师工作室,十指翻飞间彩泥幻化新生,或哪吒脚踏风火轮凌空欲起,或悟空执金箍棒破云而出,传统神话人物在揉捏塑形中渐显神韵;而李军麦秸画非遗工坊,则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同学们借助麦秸天然肌理,在毫厘之间演绎东方榫卯智慧;最热闹的当属陶艺体验区,素胚经青涩掌心摩挲渐成器型,少年们屏息凝神,将《将进酒》的豪迈与《爱莲说》的清雅篆刻于胚体,待窑火淬炼出兼具实用与美感的笔筒......
在“小匠人”们眼里,万物不再抽象,可“塑”,可“捏”,还可以“扎染”。光与影、动与静、力与美,一一具象为精美的艺术品......虽然拿到了面塑、串珠与麦秸画手办,但石家庄第九十六中学教师张方明仍不满足,一路举着手机拍个不停,恨不得悉数打包带回自家学校。
“一方面以社团建设(班级微社团与学校大社团合纵连横)丰富‘供给侧’,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科组与各社团跨界合作。”该校教科室主任陈光新表示,比如物理教师提供知识框架,美术教师指导创作手法,“美育搭台,学科唱戏”既巩固知识原理,又潜移默化提升审美素养。身上有汗儿,手头有活儿,学习有劲儿,这种“一题多育”模式,让来访专家教师真切感受“融合”育人的现实魅力。
最具学术范儿的还数课堂展示环节,肥东县第三中学校程群与邢台市崔彩霞两位老师围绕《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同台异构。程群指导学生自主实验,并结合“火车站安全线”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与实际应用的深度关联;崔彩霞则通过让学生动手自制简易喷雾器感悟科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当C919的银翼划过多媒体屏幕,流体力学原理与国之重器的荣耀瞬时产生同频共振,直抵心灵深处......授者殊途同归,听者直呼过瘾。
“物理教育不应局限于公式推导。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改背景下,两节课分别呈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完美范本。”肥东县物理教研员丁玉和点评时指出,“实践证明,当科学探究遇见艺术表达与情怀镕铸,抽象知识便有了温度。这种‘融学科、跨五育’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悟’。”
在杨正霞看来,以包公文化铸魂,以非遗技艺育美,以科学探究启智,最终目标是培养“手中有技艺、眼中有光芒、心中有家国”的新时代学子。她表示,肥东县第三中学校将持续深化“五育融合”,让素质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响中奏出更动人的乐章。
肥东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许苹认为,这次跨省际入校访学,既是三中名校、名师、名校长团队集中对外展示的一次绝佳机会,也是2025年全县师训工作关键“落子”。“五育融合‘三中样本’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活动组织方安徽开放大学相关负责人说,“我校承接河北省国培计划来皖培训有3000名教师,期待更多项目‘花落’肥东,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通讯员 宋伟 记者 程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