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8日讯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前正式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全国共有20处水利遗产入选,齐河县南坦险工上榜。


滚滚黄河来到了德州市齐河县境内,河道变得狭窄弯曲。位于黄河急转弯处的齐河南坦险工,是汛期重点防守的危险地段。据地方志记载,南坦险工至大王庙险工段,长20.4公里,两岸堤距0.7~1.5公里,最窄处仅444米,险工毗连,遥相对峙,个别河段弯急滩浅,故有“黄河咽喉”之称。“黄河咽喉”洪汛阻水,凌汛卡冰,极易造成水位陡涨,为黄河汛期威胁华北的险患要冲。


齐河南坦险工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970年,黄河上第一只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在这里诞生,开辟了黄河下游机淤固堤的新纪元。1978年,引黄放淤固堤经验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08年,在南坦险工建成“红心一号”文化广场,并于2022年完成提升改造。

目前,南坦险工已成为集防洪、生态、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遗产,并被纳入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2024年以来组织黄河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前期报送、专业论证、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类型。

闪电新闻记者 刘向阳 通讯员 毕海天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