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美国国防部东亚事务副助理部长迈克尔·希弗在《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以往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战略模糊”政策已然失效,并呼吁美国政府该对中国大陆“亮出底牌”。


“战略模糊”,顾名思义,就是既不明确支持也不明确反对,几十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正是凭借这种策略,在台海问题上左右逢源。这种策略看似高深莫测,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骑墙”姿态。美国一方面口头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又在暗地里支持台湾地区,频繁售台武器,搞得两岸关系紧张而不致擦枪走火。简单来说,美国就像是个拉偏架的裁判,嘴上喊着“公平”,手里却拿着秤杆向一边倾斜。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军事实力的增强,美国的“战略模糊”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游刃有余。曾经有效的军事威慑,如今已经疲态尽显,就像是到了过保质期的产品,不再具有原来的功效。迈克尔·希弗和其他一些美国政客一样,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建议特朗普政府发出明确信号,遏制大陆的“统一企图”,认为这能让美国“保住”台湾地区。而且需要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手段组合来应对新局势。


实际上,迈克尔·希弗的主张不过是“战略模糊”的另一种变体,只不过美国这回打算撕下面具,不再假装。那么,问题来了:美方该如何从军事威慑的套路,转型到一个更加丰富的博弈框架中?希弗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美国应该在外交、经济和信息等领域加强运作,以弥补因军事威慑力减弱而产生的安全缺口。他特别指出,台湾作为全球半导体制造的重镇,美国不能在这个“经济金矿”上掉链子。

但现实并不总是那么美好。特朗普执政期间,尽管他在某些场合表示不希望与中国直接对抗,却在具体政策上却显得缺乏一致性。无论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反复,还是与盟友的摩擦,都在削弱着美国的一贯立场,也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摇摆。


这种内外矛盾让不少人心生忧虑:美国是否真的有决心“为台湾地区而战”?抑或只是打算在关键时刻“甩锅”、放弃台湾地区,就像曾在其他地区做过的那样?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美国继续在台海问题上保持不稳定的立场,将为区域和平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归根结底,在台海问题上,美中之间的博弈甚至超过了表面上的军事斗争,这是关于战略、影响力以及未来东亚区域安全格局的大博弈。长期以来,台海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观察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如今,这一问题正迎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我看来,美国当前处境的艰难在于,它在制定国际政策的时候,缺乏一种真正长远的战略眼光。仅靠威慑、恐吓或者一厢情愿地相信所谓的“高昂代价”能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国之间的博弈中,从来没有谁会因为威胁而轻易屈服,尤其当对手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时。美国若真想在这场博弈中有所作为,必须摒弃过去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更务实和开放的心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