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以来上海警方打防电信网络诈骗措施成效和典型案例。今年以来,全市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0.8%和21.1%。
诈骗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在引流渠道、资金转移等方面不断更新变换手法:
最新诈骗方式一:假冒政府部分、商家发送106短信
以经营业务为幌,采取冒充、混淆签名等方式,假冒政府部门、企业商户发送涉诈短信,设置陷阱、诱导点击链接,进而套取个人信息并植入木马病毒来实施诈骗。
(从图片看,均采用了106短信。三条均以“东方甄选”为假冒商家,警方应提供更多案例。从图中看,骗子似乎知道了收短信手机人的姓名,不清楚是否实际为东方甄选用户,现有公开信息也不足以判定东方甄选泄露用户信息)
最新诈骗方式二:冒充客服诈骗
在一些冒充客服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平台客服谎称受害人购买了会员或保险服务,到期后如不取消则每月自动扣费,引导受害人下载所谓“银联会议”“抖音会议”等看似官方实则山寨的涉诈软件,虽然软件名称发生了改变,但实则还是通过屏幕共享功能监控受害人的手机,最终完成转账诈骗。
最新诈骗方式三:快递吸引受害人扫码注册
利用快递邮寄退费单、刮奖卡、小礼品,从线下吸引受害人扫码关注、添加好友,进而冒充客服来实施诈骗。
资金转移新变化,从线下转向更隐蔽的线上或购物卡
前期,诈骗分子多诱骗受害人将现金及购买的黄金通过线下邮寄或者网约车运送的方式进行资金转移,在警方严厉打击和广泛宣传下,此类“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的案件发案已大幅减少,诈骗分子转而开始诱骗受害人从线上商城购买黄金直接邮寄到指定地点,从而达到快速转移被骗钱款的目的。
还有的诈骗分子利用大型商超储值卡、预付卡、购物卡转移涉诈资金,他们诱骗受害人购卡后套取其卡密或者派员上门取卡、邮寄卡至指定地方等,再通过线下异地门店消费或通过线上二手交易平台将卡出售的方式进行套现洗钱。
此外,警方还发现诈骗分子以资金审核安全、互发红包测试等理由,诱骗受害人添加其客服好友,然后诱导其授权“亲属卡”“亲情卡”,绑定后即迅速支付转账。也有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发送口令红包后将口令分发给“跑分”人员,以“抢红包”形式转移涉诈资金。
上海市今年主要的五类电信网络诈骗形式
今年以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诈骗案件发案居前五位的类型分别是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购物、冒充平台客服、刷单返利和虚假网络招嫖,其中,虚假投资理财发案占比超过40%,主要手法是以股票、期货、虚拟币等投资获利为幌子,诱导安装虚假投资APP进而骗取钱财。
网络端占诈骗引流渠道八成
网络端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80%,几乎涵盖所有常见诈骗类型;通过电话端、短信端引发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虚假贷款类诈骗。
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38岁
中青年群体是主要受骗群体。老年、中年和青少年群体易受骗类型分别是假冒客服类、虚假购物类和网络游戏交易类,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名网购保健品被骗的86岁老人,最小的则是1名在网上找免费代打网游被骗的7岁小学生。
警方提示:三个“凡是”
凡是要求将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用网约车送到指定地点或者派人上门来取的,都是诈骗!
凡是要求购买购物卡储值卡并通过告知卡号卡密进行充值的,都是诈骗!
凡是以投资理财或是取消付费服务为由,诱导下载所谓APP后要求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的,都是诈骗!
原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