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近日,在广州市广州中学凤凰剧场的舞台上,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开演,拉开了该校2025年话剧节序幕。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30多位演员行云流水般的演绎,把北京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本次话剧节中,一共上演四场话剧,其他三场分别为《威尼斯商人》《疑云之下》《钱学森》。
品“京师美馔”,解“苦辣酸甜”
舞台灯光渐亮,映出古色古香的烤鸭店大堂。堂中悬挂着“福聚德”的牌匾,显得格外醒目。伙计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招呼着客人。
广州中学高一(2)班自编自导自演的《天下第一楼》开场了。民国年间北京城内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在充满“京味儿”的对白中,缓缓拉开了兴衰沉浮的历史序幕。东家、少爷、掌柜、伙计、烤鸭师傅、堂头、食客等悉数登场,在灯红酒绿中尽显人生百态。
“拌鸭掌七寸、七寸糟鸭片、卤生口七寸、七寸鸡丝黄瓜,炸瓜枣七寸、七寸糟溜鱼片、清炒虾仁七寸、七寸油爆肚仁、烩两鸡丝中碗、中碗烩四喜大扁、烩什锦丁中碗、中碗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堂头常贵有板有眼,如钢板剁字般的报菜名中,更是显示了学生伶俐的口齿和深深的沉浸感。
学生斯子萌是总导演。她表示选择《天下第一楼》这个剧本的初衷在于,它发生的背景在民国,离我们不太远,通过这次演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民国的历史,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甜酸苦辣;同时它也是一个群像的剧本,班上有39位同学,这个剧本的角色就有34个,“除了导演、编剧、舞台监督、灯光音效、服装道具等岗位设置外,我们还从其他班借了4位同学,才凑齐了角。”
“我们从1月底开始敲定剧本,然后就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认领角色,进入排练阶段了。”学生郭芷牧也是本次话剧的导演之一,她告诉记者,在排练过程中,还有不少惊喜。“不少同学有自己的突破,比如饰演烤炉师傅罗大头的雷鲁健同学,反复研究剧本后,配合台词,学了一嘴的山东腔,把一个恃才傲物的老手艺人演得活灵活现。”
在表演中找寻不一样的自我,体验另一种人生
话剧中饰演玉雏儿的是欧嘉睿同学。这是该话剧原著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温柔文静的她在剧中饰演精明干练的女强人。“在剧中,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体验了另一种人生。”嘉睿称,在面对客人刁难的时候,她必须表现得不卑不亢,从容逼迫。于是,在客人问你会做什么时,她如数家珍:“我生在苏州乡下,会做的都是些乡间小菜。几位听我报几样:珠联璧合、富贵有余、连生贵子、百年好合、蓝田种玉、好事发财、雪里藏珍、合浦还珠、春苗飞絮、金玉满堂,不知几位是喜酌、梅酌、会亲酌呢,还是寿酌、羌酌、进学酌?”
吕冠彤是灯光音效组的组长。以前从来没捣鼓过这些的她声称,自己也是边学边做。首先要挑选适合剧本腔调的背景音乐,要跟剧情发展相连接,又不能显得太突兀。“通过这次尝试,我明白学习应变,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话剧里有每个孩子无限的可能
在演出当晚,高一(2)班的家长既当观众,又当粉丝。不少家长感叹,从话剧中,看到了孩子的无限可能。
“第一次看孩子们演《天下第一楼》,我还是蛮紧张的。”一位家委称,为了更好地看懂话剧,她是特意提前找了原版来看,当时看着孩子演的时候,心里一直在嘀咕:这么多台词,孩子们能不能记住?万一忘词了怎么办?“没想到演出这么顺利,没有一个出错。这出戏京味儿很浓,不提前看都未必能完全看懂。孩子们对戏的理解很透彻,演出很投入。”
“我给孩子打100分”。剧中堂头常贵扮演者杨晟宇妈妈看完孩子的演出后,竖起了大拇指,孩子在台上无数次进出都丝毫不差,“看到了孩子跟平日里不同的另一面。”
“我是当好后勤,其他的事情都是孩子们自己去处理。”班主任夏韵老师非常淡定,她称对学生非常有信心。“孩子的自主能力都很强,这次排练演出,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呈现,每一个细节都是集体智慧结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学会了沟通、理解与包容。”
夏韵称,学生对时间的安排非常紧凑,如周日提前几个小时回校排练,晚自习的时候也会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排练,在排练和学习之间,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切换。
话剧让教育更有“戏”
当帷幕拉开,教育的边界随之拓宽。话剧节是广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十多年来,戏剧一直在广州中学学子中生根发芽,直到2022年,演变成“戏剧节”,每年都有好几部经典话剧在学校上演。
广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强如此点评今年的四部话剧:《天下第一楼》将带我们领略老北京烤鸭店的兴衰变迁;《威尼斯商人》将带我们走进莎士比亚笔下的法律与人性之争;《钱学森》将再次唤起我们对科学精神的崇敬;《疑云之下》将展现学生们对社会公平与个人责任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既有经典再现,也有全新创作,既有历史厚重感,也有时代新气息。“我相信,这四部话剧将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广州中学话剧节是全面育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李强认为,戏剧始终以“离人最近的艺术”姿态,承载着唤醒心灵、塑造人格的使命。在当代教育场域,话剧更成为打破知识壁垒的破冰船。在这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红利,我们更应思考在人类前行的旅程中,人文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光芒。当学生们在舞台上演绎不同角色时,他们不仅在表演,更在思考:思考历史的意义,思考社会的责任,思考人生的价值。这种思考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核心素养。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