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画像迄今为止已经更换了八个版本。关于天安门广场第一幅毛主席画像的来历,少为人知。事实上,这一幅画像其实是来自毛主席和“炮兵之父”朱瑞的合影。应毛主席本人的建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加工,作为肖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前。



开国大典天安门悬挂的毛主席画像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在即,中央领导层一致决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的画像。于是,究竟挂哪一幅画像的问题,就摆在了周总理的面前。为此,他多次派摄影记者来到丰泽园,为毛主席拍摄了十几幅正面肖像。照片洗出来后,很快便被送到了毛主席住处,该选择哪张照片由毛主席本人定夺。

然而,毛主席对摄影记者拍的这些照片都不满意。他对工作人员表示:“我不喜欢这一本正经的标准像,如果天安门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随便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些照片要自然得多。”

在得知毛主席的意见后,周总理又派人送来几幅毛主席在延安的生活照,其中就有一张毛主席和朱瑞的合影。

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月,朱瑞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科长、红军学校教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南雄水口等战役和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炮兵之父”朱瑞将军

1934年1月朱瑞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夏任红1军团政治部主任。10月参加长征。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战役。1932年12月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朱瑞就已经是红军高级将领。抗战爆发,朱瑞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处长、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在山东和苏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后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抗日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45年夏,朱瑞任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调兵遣将,大举向东北进攻。朱瑞遵照中共中央和军委指示,率领延安炮校前往东北。出发前,朱瑞在延安向毛主席告别。

在这个初秋的清晨,毛主席和朱瑞沿着延水河边散步,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天,毛主席殷切叮嘱朱瑞到了东北后,要大力培养东北野战军炮兵人才,组建一支新式的人民炮兵部队,为将来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提供坚实的基础。朱瑞认真地听着,频频点头,在聊天的过程中,随行的摄影师悄悄地拍下了这张难忘,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照片。



朱瑞与毛主席合影

告别延安和毛主席后,朱瑞率领炮兵学校的同志们奔赴东北。此时的东北,日本关东军投降后的火炮装备,已全部被苏联红军运回国内。面对这一变化,朱瑞提出了“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十六字方针,除派遣少部分干部到主力部队训练骨干外,其余的师生全部分散到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从长春,北到穆陵的广大地区收集武器。在朱瑞和炮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至1946年5月,共收集各种火炮700余门,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以及大量的零配件和各种器材,为建立东北炮兵奠定了物质基础。

1946年夏秋后,由于东北炮兵学校的迅速发展,需要的干部越来越多,朱瑞上报中央建议将延安炮校改名为东北军区炮校,经中央同意,东北军区炮校成立,由朱瑞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东北军区炮校校长。当年东北军区炮校即开学招生,至辽沈战役开战前,共培养了2000多名炮兵干部。1946年10月,朱瑞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



训练中的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战士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在东北投入了数十万兵力,占领了东北除哈尔滨之位的所有大中城市。1947年1月至7月,为了扭转被动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动出击,在东北先后发动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其中共有40多个炮兵连队参加。

到了1948年,敌我力量的对比明显有了变化,国民党军在东北由战略主动转为保全大城市,对国民党军的最后总攻,必须要有炮兵的配合。为此,朱瑞在当年4月于哈尔滨召开的第二次炮兵会议上提出由原来只能配合步兵克敌一个师设防的城市,发展到能支援步兵一举攻克十几个师、多兵种合成防守的大城市。要求炮兵适应大规模集群作战,在攻克长春、沈阳、锦州等大中城市发挥出炮兵的作战优势和作用。

在朱瑞的呕心努力下,东北军区炮兵学校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发展迅速,不仅培养了大量的炮兵干部,还先后组建了迫击炮团、战车团、高炮团等5个团,实现了炮兵武器的全面覆盖、武装。到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已有各种火炮4700多门,为接下来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做了充分准备。

1948年1月,朱瑞任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当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向北宁线奔袭。朱瑞指挥炮兵纵队参加攻克锦州以北国民党军坚固据点义县县城的战斗。10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朱瑞一声令下,各种口径的火炮如雨点般向敌阵地倾泻。战斗不到6个小时,就摧毁了国民党政府经营多年的工事,将锦州守敌全歼,活捉敌第93军暂编20师少将师长王世高,锦州会战的胜利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在攻取义县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将缴获的美国榴弹炮用在实战。为了了解这种火炮的性能,战斗还没有结束,朱瑞就从指挥所出来,路上不幸触雷牺牲,身中几十处弹片,牺牲时43岁。



辽沈战役中的东北炮兵团

朱瑞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作为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开创者,朱瑞在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立起了一支炮兵装备齐全,炮兵训练有素的炮兵部队,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炮火支援,他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巨大损失。1948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对朱瑞牺牲发出的唁电中指出:“朱瑞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

毛主席是从东北野战军政治部转送中央的朱瑞烈士遗物中,意外发现了那张他和朱瑞的合影。延安一别,竟是生死两隔,朱瑞为东北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望着这一张略显泛黄的照片,毛主席又想起朱瑞在延安多次给他写信要求上前线的往事,眼里满是泪水。于是,毛主席建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加工,作为肖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前。

这就是开国大典第一幅领袖画像的来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