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说是我们大陆和台湾上百年割裂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不是因为甲午战争,不是因为《马关条约》,那么台湾根本也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即便是蒋介石退守台湾,台湾也不会出现“台独”思想。事实上,如今解放台湾最大的阻力,就是日本所造成的...

“皇民化运动”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中国手中夺取了台湾。在此之后,“皇民化台湾”也就成为了日本殖民政府一以贯之的一个政策。

日据时代的初期,因为台湾民众的群起反抗,所以日本殖民政府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行自己的皇民化政策。



当时间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湾的局势逐渐的稳定,日本殖民者也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总督府体系。

基于谋求永久占领台湾的诉求,以及对台湾军事价值的重视,皇民化政策也就此开始推行。

在二战爆发前夕,台湾对于日本的重要性开始日益凸显,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对我国富裕的江南地区,和两广都有所威胁,同时还能威胁到菲律宾,乃至整个南洋群岛。

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完全控制台湾,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皇民化运动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加强社会监控。

当时日本正在进行对台湾人母国,也就是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为了压制台湾本地群众朴素的爱国思想,日本殖民者试图在台湾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并且将台湾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纳入“皇民奉公会”,制造有利于日本的社会舆论。

通过这样的方式,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基层建立了政府动员组织,为基层的皇民化运动扫清了障碍。



二、强制推行日语。

日本殖民者认为,皇民化运动最为核心的部分就在于日语的推广,如果台湾人人都讲日语,那么台湾人就能够“陶冶日本精神之涵养”,1937年前后,日本殖民政府就明令禁止台湾的学校开展汉语教育,同时禁止台湾主流报刊开设汉语专栏。



同时花大价钱,下大力气在全台投资公共教育建设,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日语讲习所,简易日语讲习所,以及日语保育院等等。同时日本殖民者煞费苦心的在全台湾营造出一种歧视不会说日语者的氛围,不会说日语的人,在享受公共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时,都会受到明显的歧视。

三、推行日式生活。

在皇民化运动中,日本人逐渐发现台湾人在语言,风俗,宗教以及日常习惯上和大陆人实在是太类似了。所以日本殖民者不得不大肆推进日本的生活习俗,借此斩断台湾人的中国情结。



日本殖民政府直接出资在全台修建日本神道教神社,要求台湾人参加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1941年统计,日本居民家中供奉的日本神像达到739378尊,占总户数的70%。

同时,日本本土的宗教场所则被殖民政府不断的强制关停,同时日本殖民者要求台湾居民自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日本的榻榻米,便所,以及日式风吕,同时要求台湾妇女必须穿和服。

春节,中元节,端午节等带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也在日本殖民者的要求下,被全部打上了“弊风”的标签,同时被强行禁止。同时很多台湾人,也被日本殖民者强行要求更改日本姓名...



危害

“皇民化”运动的最大危害在于,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斩断了台湾的“中国情结”。时至今日,台湾岛内的年轻人群体中,哈日的现象依然相当的普遍。

武士道,剑道,和服,忍道,居酒屋,日式料理,各种日本文化在台湾可谓是大行其道。

李登辉,就是“皇民化运动”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李登辉是“皇民化”和“台独”思想的一个缝合产物,所谓“台独”只是李登辉的一张皮,他的心则是一颗纯粹的日本心。李登辉对两岸割裂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不必多说。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因为李登辉的出现,才导致两岸本身已经开始逐渐靠拢的倾向,被硬生生地打断,而李登辉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日本造的孽。

不仅如此,在二战结束之后,蒋氏政权也曾经一度出重拳打击台独势力。

一些台独的头面人物转向海外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前往了日本,也是日本为这些台独头面人物提供了保护。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和台湾保持了相当密切的政治和经济交流,以及人员往来,即便是在二者所谓的“断交”之后,这种联系依然相当的密切。



因为台湾本身就已经在日本数十年的打造中,融入到了日本的“供应链体系”之中,成为了其的一部分。

即便是台湾所谓的“光复”之后,台湾仍然没有走出这一体系,因为两岸融合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蒋氏政权在逃亡台湾之后,又不得不继续依赖于这种本身就已经存在的体系。

而如今的这种局面,就造成了台湾人普遍有一种不愿意回归的情绪,因为台湾已经和日本一起融入了西方,在大学国际排名中占据靠前的位置,在供应链体系中融于西方,就连台积电都是依托于西方而存在的。

如果台湾回归,很多产业就废了,基于钱包这种最朴素的东西,台湾很多人是不愿意主动回归的。



而这些,全都是日本人当初造的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