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酥
环保检测“合格”的车辆为何仍在“冒黑烟”?
相关部门不断开展专项行动加以整治,为何一些超标排放车辆仍然“带病上路”,畅通无阻?
有记者调查发现,其根源在于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暗藏玄机”,甚至形成了黑灰产业链。一家机构居然可以出具成百上千份假报告,让超标排放车辆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令人震惊。
例如,在机动车排放检验的关键环节,有机构使用标识为“OBDII”的作弊设备,帮助OBD检查不合格的车辆通过审核,并违规出具合格报告。类似事件在多地频发,链条式违法行为正向全国蔓延。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抽查发现,淮安市安宏机动车检测服务公司使用车载自动诊断系统作弊器,使得原本不合格的尾气检查结果变为合格,2024年1至7月共出具2573份虚假检测报告。
不仅线下造假行为多发,线上违法兜售更加泛滥。大量“OBD故障检测仪”“OBD故障消码器”在电商平台售卖,甚至有博主教网民如何通过OBD接口更改汽车电脑程序。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在柴油重卡等高排放车辆中,问题尤为突出。严管尾气排放,守护群众健康,既是民心所向,更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此,2024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截至12月共有650家机构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
但个别机构通过多样化“假检验”手段,让排放不达标车辆上路现象屡治不绝提醒我们,机动车尾气检测杜绝“假检验”,推动“真治理”仍任重道远,需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破解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困境,重在强化监管威慑。一方面,应整合交通、市场监管、公安及生态环境各部门力量,持续对相关造假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斩断作弊装置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的利益链条。另一方面,面对日益隐蔽、复杂的造假手段,要不断升级科技监管手段。例如,提高检测机构资质审核标准,强制要求设备联网、数据实时上传,对检测过程全程留痕,压缩人为操作空间。再如,借助视频监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手段,精准筛查违规线索,实施精准打击。
长远看,让机动车污染环境的“黑尾巴”无处遁形,离不开行业规范的完善与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这不仅要求从源头加强监管,确保检测流程严谨性,还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行业自律等手段,来提升整个行业的检测水平和服务质量。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个部门编制《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直击机动车排放监管痛点,不仅提出精准打击排放造假,提升监管效能,还将推动OBD系统升级,强化技术监管,而且会引导企业责任回归,促进绿色生产。为治理车辆超标排放顽疾提供了明确指导方向,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准则。
事实上,守护蓝天人人有责。从举报违规行为到日常绿色出行,每一份努力都是对蓝天的守护。让我们携手行动,共筑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