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之前,欧洲人总有这样一个幻想,俄罗斯就是一个破房子,只要踹一脚就能倒,结果等真踹了发现,俄罗斯确实是个破房子,只要你踹一脚,里面就有一群彪形大汉冲出来揍你。
在西方人的眼里,俄罗斯虽然是一个大国,但是千疮百孔,四个问题不断地吞噬着这个老帝国的生命力。
首先,能源矿产贡献58%出口收入,制造业占比萎缩至13%,经济结构比2014年更趋单一化。而这些能源主要出口到欧洲,只要欧洲不卖,俄罗斯就会穷死。
其次,9.5%的通胀率远超5.8%的实际工资增速,央行被迫维持20%基准利率,抑制了消费市场活力。老百姓就是拿了钱都没法消费。
第三,俄罗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毕竟民生都那么差了,有点本事的人都跑了。俄罗斯每年流失的高技术人才达12万,科研投入占比降至GDP1.2%,创新引擎逐渐熄火。
而这也带来了第四个问题,没有人才就没有办法研究新技术,西方对精密机床、芯片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让缺乏人才的累哦四无法突破。别的不说,就说目前俄国产客机SSJ-100的零件进口依赖度仍达40%。其他领域就更不用说了。
然而最终让他们意外的是,顶着如此大的劣势,俄罗斯竟然活下来了。这实在是太让他们震惊了。
俄罗斯能稳住阵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东西,诚然俄罗斯是个破房子,但是这个破房子里煤炭水电气,粮食衣服什么都不缺。反倒是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房子倒是足够精致,然而精致的代价是里面空空如也,除了钱啥都没有。都知道乱世的时候物资可比钱有用多了。
先说能源,虽然欧洲不买俄罗斯能源了,但是其他国家还能买啊,俄罗斯将能源外交的重点转向亚洲。比如印度空i以折扣价大幅增加俄罗斯原油进口,这不仅反映出全球南方国家在能源安全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务实考量,也确保了俄罗斯可观的能源收入,为军费开支提供了支撑。同时,俄罗斯构建的“能源-货币”闭环,锚定黄金的卢布作为结算模式,巧妙规避了美元结算体系的制裁,维持了货币信用,牢牢掌握了能源定价权。
然后是粮食领域,俄罗斯历经三十年的努力,俄罗斯实现了农业逆袭。粮食自给率大幅突破,小麦出口在全球占据重要份额。自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就制定《粮食安全学说》,规定谷物自给率,建立战略储备体系,将农业提升为国家生存保障的关键。在欧洲为天然气供应担忧时,俄罗斯凭借广袤的耕地生产出大量粮食,这不仅保障了国内民生,也成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威慑力量。
最后是民生,有一说一这个是最讽刺的,本来俄罗斯民生不太行,结果西方长期的制裁,无意间塑造了俄罗斯经济独特的抗压结构。军工复合体的高速运转,不仅消耗工业产能,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形成“战争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基建、能源和军工的循环投入,拉动了GDP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危机动员能力。此外,俄罗斯较低的外贸依存度,使其在全球供应链断裂时,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成为经济稳定的缓冲垫。
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的表现,体现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当西方用市场经济理论来评估制裁效果时,俄罗斯通过能源与粮食的硬通货优势、准战时的经济体制以及地缘伙伴关系网络,建立起一套“抗制裁免疫系统”。诚然这套招式有些老旧,但是招式老,不耽误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