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应对经济压力的年轻人,嘴边上时常挂着几句“摆烂”、“躺平”。

可若是不靠父母,躺平的经济来源又从何处而来呢?

在最近爆火的作家大冰的直播间里,某次粉丝连线就询问了大冰这样一个问题:“我可以躺平吗?

这位男士今年33岁,已经无力应付高压的职场,想将自己位于西安的一套房子卖掉,回老家躺平。



这套房子现在市值200万,而回到甘肃老家,则可以花费50万重新买一套房子;

剩下的150万存起来,再在县城找一个月薪3000的工作,是不是就能够躺平了呢?

听完这位粉丝的话,大冰摇摇头,说:“你没资格躺平,也不能躺平。正相反,你要一直奔跑,跑到你跑不动那天再说。”



他的观点既现实又扎心:现在的小县城早就不能作为年轻人的退路了,回老家躺平,就是最大的骗局!

经济和生活风险

很多人认为,大城市工资高、消费高,小县城工资低、消费低。

可实际上某些地方的小县城消费早就一路飙升,房价也是水涨船高,直逼大城市的水平。

近些年,到处都在流传着“刺客消费”:“雪糕刺客”、“水果刺客”、“卤味刺客”、“面包刺客”。

几年前平常的小吃和零食,现在动辄一盒就要六七十、七八十,连路边摊都快吃不起了,还谈何躺平?

况且卖掉房子后,资金的使用和投资也存在不确定性,存进银行吃利息有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

而参与理财和炒股又有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

此外,在小县城生活,可能会面临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旦我们遇到重大疾病,很可能需要在小县城无法治疗的情况下转移到大城市,耽误救治时间。

而教育资源在不同层级的城市中更是差异巨大,就像网友们所说:“数学题中小明五分钟走到的少年宫,我花费了十几年才到达。”

想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增长眼界的社会环境,小县城注定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情境认同感

我有一位朋友出身农村,每年过年都找借口在外面旅游,最多回家看一眼父母,绝不和亲戚有所往来。

当问到他时,他说:“和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共同话题,他们想说的话我闭着眼都知道,催婚、催生,催生、催婚,根本跳不过去。”

“我说不婚不育,他们就扯老祖宗、就说我爸妈白养我。这些一年见不到一次面的人,我也不想和他们多解释,随便怎么想。”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某个身处小县城的美妆博主,她酷爱cosplay(角色扮演),经常穿着美美的大摆裙和动漫人物的装束逛街。

可小县城的人们看见了她却像是看见了什么天外来物,每个人都一边紧紧盯着她看,一边评头论足。

心理学中的环境归属感是指个体对特定的环境产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可能源自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物理元素(物品、布局等)的认知。

环境中的归属物和归属情感能够引发一定的心理暗示:这个人值得相信,可以倾诉;

这个环境非常安全,不会有人闯入等等,由此使人产生安全感。

经历大城市思想观念和处事风格洗礼之后的人群,回归小县城后是否能够融入这样的环境;

又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寻求到安全感,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资源稀缺性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到小县城“躺平”呢?

答案是父母辈或者自己这一辈在小县城有关系和人脉网络的人群。



大城市里求职人员虽然多而拥挤,但是同样机会和资源也有很多,只要有能力都可以任职。

但是在小县城,最残酷的事实就是,有人脉关系的人才可以得到一份稳定、薪资相对不错的工作,而后来者只能跟在后面捡一些残羹剩菜。

稀缺心态指的是个体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会开始过度关注稀缺资源,从而导致对长期规划的忽视和重要信息的错误判断。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而你的“稀缺心态”也是源自于自己的焦虑。

从大城市回来后,小县城的工资水平你能够接受吗?

福利待遇能够接受吗?工作环境能够接受吗?固定不变的存款真的能让你心安吗?

如果你无法接受,就会开始新一轮的资源争夺战,这和你身处大城市所感受到的压力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经济基础无法承托起“享受”、“摆烂”的梦想,人的生活也不能失去一切意义,只留日复一日的枯燥无味。

所以,为了自己和家人几十年后的幸福生活,我们还需要持续的、不断的努力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