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中国茶、吹得一管好笛子。不过,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

25年前,德国人杨新第一次来到中国,辗转各地后他最终选择把自己的“根”扎在一座江南小城——太仓,因为这里,居住着很多他的老乡。


圆梦中国缘牵太仓

在学生时代,杨新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一直是他的梦想,于是大学期间,杨新就开始学习中文。然而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来了就没能离开。

2005年,杨新来到太仓工作。由于从小喜爱音乐,到太仓以后,杨新就被江南丝竹的独特韵味所吸引,并拜江南丝竹传承人顾奎明为师。在2011年“家在苏州”外国人才艺秀大赛中,一首笛子独奏《姑苏行》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荣获一等奖。从此,他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洋明星”。

不过,他此前却差点和太仓“擦肩而过”。因为工作原因,第一次来到太仓后不久他便离开这里,有五六年是在宁波上班。然而公司又把他派了回来,这让杨新觉得“好像太仓的机会特别多,这个地方不让你离开了,离开了还会叫你回来”。

“太仓的机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机会,20年里,杨新又见证了什么?


见证“德企之乡”诞生

1993年,第一家德企在太仓落户,宛如一颗种子,悄然种下了中德合作的希望。当时或许没人能想到,这颗种子会在这片江南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繁茂的“德企森林”。从第1家德企到第100家,太仓经历了14年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德企落户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从第400家到第500家,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作为见证者,杨新表示太仓之所以能成为德企的“心仪之地”,营商环境无疑是一大关键因素。近年来,太仓推出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服务制度,专门为德企量身打造。比如德企专窗,让德企在办理各类业务时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德语税收窗口的设立,更是考虑到了德企工作人员的语言习惯,消除了沟通障碍;还有外国人工作及居留许可“一窗式“受理,大大简化了外籍员工在太仓工作和生活的手续办理流程。

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德企员工找到归属感。太仓还出资15亿元打造的罗腾堡风情街。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德国啤酒,享用到地道的德式美食,感受到浓郁的德式文化氛围。此外,太仓还引入了一些教育机构,让他们在中国也能接受到熟悉的教育模式。

随着来到太仓的德企越来越多,他们甚至还设立了每月一次的圆桌会议机制,“一个总经理协会,互相交流”。在政策吸引和“老乡帮老乡”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德企汇聚于此。数据显示,太仓的德企总数已经超过550余家,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近十分之一,其中,包括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60多家。


背靠上海“好乘凉”

太仓,这座位于江南的小城,与上海市区仅一水之隔。然而,曾几何时,太仓到上海却“望路兴叹”。新世纪初,沈海高速贯通无疑是太仓交通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速度与便捷成为了关键词,大大缩短了太仓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2020年,沪苏通铁路的通车更是将太仓带入了“高铁时代”。呼啸而过的列车让太仓与上海的通勤时间缩短至半小时以内,真正实现了同城化的生活。也就是在那一年,太仓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口号:“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如今,杨新在上海和太仓,两头都安了家。工作日在太仓,周末在上海,因为都市、美食、健身......都是他的最爱。杨新表示,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在他的德国老乡中很普遍。“太仓离上海很近,可以从上海吸引人才,现在太仓有两个高铁站,整个区域就变得非常大,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孵化基地”。

也正因为意识到这些,太仓将2025年的第一场招商交流会放在上海,并谋求依托”时空近距离”、”产业近距离”,发挥港铁“双枢纽”优势,加速改写经济地理版图。

看看新闻记者: 闫朝贺

编辑: 闫朝贺

责编: 秦扬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