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有个大名鼎鼎的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单位支持下,“85后”张飞牵头成立该创新工作室,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不到一年时间,众人在宁(南京)马(鞍山)市域铁路工程接触网安装项目中,完成11项创新成果,包含4项技术革新、5项安全防护装置、2项管理创新,并取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张飞现为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一线班组工人技师。十多年来,他依靠中铁四局这个广阔平台,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岗位技能、丰富的施工组织协调能力和相互支持、高效配合、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从一名普通的工人逐渐蜕变成团队中的业务骨干。
从部队退伍后,张飞以协作队伍接触工的身份参与石武高铁、沪昆铁路、赣龙铁路、京九铁路、贵渝铁路等五项国家重点工程。2015年10月,他加入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蚌埠站既有线改造工程的协作队伍中。业余时间他自学专业书籍,工作时,他不仅踏实肯干,而且勤于钻研,解决了许多难题。2017年至2023年,他多次参加中国中铁及中铁四局举办的技能大赛,屡获“技术能手”称号。通过努力,他转为正式员工、技能评定为技师。
走进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小锤防脱“手环”、腕臂斜支撑预配数显测量尺、万能锁扣、快速套筒等创新成果吸引了笔者的目光。“这个‘张飞秒扣’看似简单,却能为工人们节省许多时间,也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安全。”张飞拿起一个锁扣向笔者介绍道。在宁马市域铁路工程接触网安装项目中,结合施工现场条件,他琢磨出了一款可以快速安装和拆卸的防护栏,可以在高架临边作业时保护工人们安全。将防护栏模块化和标准化后,他又搭配研发了一款安全带辅助卡扣,取名为“张飞秒扣”,与防护栏组成“黄金搭档”,可以应用于大多数临边类施工现场。
一款安全带万能锁扣的研发,历经三个版本的革新。起初,张飞发现锁扣体积笨重,便花了近 20天进行工艺升级,但第二代产品的螺丝拧起来十分耗时,他又一头扎进工作室,引入插接孔、螺纹孔和固定螺栓等配件和结构,设计出了拆卸方便的锁扣,顺带也解决安全带锁扣在工地的挂点难题。
拿起一旁的一台测量设备,张飞自豪地向笔者介绍道:“这是我们研发的接触线导高测量仪,可以作为激光测量仪的‘平替’。”笔者了解到,该仪器在项目中常被用于测量机车升空高度。以往在施工现场,工人们使用的是激光测量仪,但因其售价较高,配备较少,十几个组的工人要相互借来使用,十分不便。于是,张飞与工作室成员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反复测试、改进,研发出了接触线导高测量仪,成本仅为500元至800元,既为项目节省了成本,也为工人们提供了便利。
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施工中,传统方法存在线索与斜腕臂磨损、链条葫芦倒换损伤等问题,尤其在复杂地形和大曲线作业时更为显著,增加了施工难度和安全隐患。为此,工作室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接触网线索固定小滑车。它有效避免了放线时的线索损伤,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紧凑且易操作的设计便于快速掌握和广泛应用。
“在面对滑车应用中的各种挑战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确保设备的性能。通过设计多角度调节机构和使用高强度材料制造滑车本体,确保其在不同角度下的稳定性;采用防磨尼龙轮代替金属轮毂,有效减少了线索与滑轮间的摩擦力,使线索免受刮伤;通过设计简便易用的卡扣机构和角度调节装置使施工人员能够更轻松地完成缓线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张飞表示。
在积极开展创新攻关的同时,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也是个有爱的集体。出生于1995 年的王熹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他告诉笔者:“我以前是一名技术员,热衷于研究发明专利,但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设计出的成果有时会被反馈不太实用或不好推广。张飞常年扎根于施工现场,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合作后形成‘互补’效果。我的设计经过他的修改、完善,更符合施工现场要求,也获得了工人们的好评。”
“我们定期开展技能人员培训、流动课堂进工地等活动,共同学习分享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探讨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难题。”张飞表示。笔者了解到,张飞注重技术创新与业务模式创新并重,通过导师带徒的方式将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
如今,刚刚毕业一年的00后技术员李晨已经能在施工现场独当一面。前不久,师徒在常用的小铁锤尾部巧妙加装了一个阻燃防火绳,锤子就不会轻易脱手。
张飞的徒弟李佳兴也接过张飞的带徒接力棒,带着2002年出生的王震投身“五小”发明工作。李佳兴手拿螺栓紧固套筒向笔者介绍,原本工人们得用10多斤重的大扳手才能拧动一款螺栓,夏天工人们忙得汗流浃背,还要提着扳手到处走动。为此,工作室在螺栓外部加了一个套筒,只需一根铁杆借力,就能起到松紧螺栓的效果,作业变得轻便快捷。
王震在项目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进入工作室后,每当有新装置被设计出来,他都会去一线获取应用反馈,实现业务能力成长。
“我们发现,很多技术员在测量作业时,每隔8米要蹲起一次,测完整个区间之后,整个人累得都不想说话。”张飞的另一位徒弟张继朋透露,工作室正与合肥工业大学师生合作研发一款智能测量装置,未来将减轻技术人员负担、提升测量工作效率。
“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努力保证工人作业安全、减轻他们的负担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张飞朴实地表示。
中铁四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为张飞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提供了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希望以点带面,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加入创新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安徽工人日报 星帆/文 文良诚/图)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