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练习花钱的时间,跟学习赚钱一样漫长。
最后悟出来的就是标题前半句:像富二代(一个跟钱相处得很愉快的人) 那样花钱。
第一条,学会怕死。
我以前是个不太懂得“怕”的人,很多年里,我也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不怕”,觉得那是勇气的象征。
后来看章子怡的采访,她说她以前是不怕死的,头一次吊钢丝,一般人快要撞墙时,都会本能的先以手保护自己,她不是,她拿脸往墙上撞;指甲盖都打飞了,她只把手往雪里一插。
我突然意识到,我以前的“不怕”,是想要的太多,或名或利,目不暇接,索性把自己撇在了最后头。而富二代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安全意识惊人,能花钱规避掉风险,就决不以身涉险。
想想也很合理:普通人一无所有,只能拿自己当生产资料,常为了效率忽视零部件的感受,中文里“卖命”这个词,有种凄凉的准确……而富二代们知道世间只有这具肉体千金难买,所以珍惜。
转折点是在2021年,我去长白山滑雪。滑累了,坐在山腰上,突然听到身后有人惊叫:原来有块滑雪板从山顶一路往下掉,它擦过我的腿,撞了下我的雪板,又往山脚直直冲去了。
我想站起来继续滑,但整个人发软,我满脑子都在想:雪板本身就有重量,再有那么大的加速度,如果它稍稍偏一点,撞上我的腰,那是多大的冲击力?
下山后我请求我妈立刻去寺庙一趟,我觉得是神灵护佑了我。
从那以后,我就没再去东北滑过雪,因为我觉得国内滑雪者素质参差不齐,什么样的都敢上山……我害怕。
这两年,我不再建议任何人做任何侵入式医美(除水光针和光电外一切项目),纯粹为了健康考量——万一有副作用呢?
偶尔凝视自己的脸,我不会再想哪里又不够精美,我只会想,这具躯壳其实是我的全部。我应该凡事以“它”的感受为先。当我熬夜工作或气急伤肝的时候,我其实是放任欲望排到了它前面。
我会每天提醒自己这件事。
第二条,不添置任何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刚开始经济独立那几年,我几乎买完了所有大牌的“爆款”:Burberry的风衣、MaxMara的101801大衣……其实这些衣服线条笔直冷硬,压根不适合我,我只觉得人人都说好的东西,我也得买。但最后全都闲置。
后来又沉迷过购物网站年终折扣。彼时YOOX/Farfetch还不支持退换货,但我抱着“一折?那穿一次就回本!”的心态还是买了。买回来以后却发现,要么码数不对、要么剪裁不合,反正完全不适合我,穿上去不像轻盈时髦的小妞电影主角,倒像神经错乱的土妞。
耐心观察,会发现富二代衣服最大的特点,不是贵,而是“合适”。
他们不把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往身上堆砌——因为他们“委屈不了一点”。
而为了虚荣心/小便宜,把自己塞进不合适的框架里,是最露怯的事。
所以我现在的原则就是,买奢侈品绝不找代购,当场试,合适就买,这点差价,认了。不合适,哪怕它是天花乱坠的爆款,我也不跟风买。
轮到我自己做衣服的时候也一样。
我们店里上架的衣服,哪怕是一件169元的方领针织衫,也能穿出如沐春风的效果:一是料子舒服,轻薄软糯浑然天成;二是很抬人,穿上让人感觉顾盼生辉。
▲用户真实好评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小程序购买
第三条,小钱往往比大钱更能花出幸福感。
如果你要考察一个人是不是从小养尊处优,最准确的办法,是看他有没有“忍一忍”的习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车站出来,发现下雨了,目的地步行500米,有人在兜售雨伞,很廉价的那种伞卖30块钱一把。你会痛快地买伞,还是想着往雨里一冲、完事了?
很多年里我反正是那个一冲的人。
毕竟我是被教育着“积少成多,小钱累积起来也不可估量”长大的。
哪怕我每年进贡给奢侈品牌的钱足够买一房间的伞,我还是会在那个时刻,被童年教育捆住手脚。
但今年我突然非常想要挣脱它。
Lululemon有个奇葩的设定,一条瑜伽裤,同样面料、不同颜色,价格是不一样的,热门色售价800元,那种大红大绿的,可能只要400。
说实话,我以前都会短暂纠结一会:不就是一条健身裤么?要不丑点省点算了?
但我现在已经可以面不改色地滑过那些丑裤子了。
就当交了智商税吧——但我买它就是为了开心。为了锻炼的时候照镜子开心。人一辈子能开心多少个瞬间呢,何苦自己揿灭掉一个。
也别扯什么积少成多,将来我要是真的流落街头,也一定不是因为我没有选一条西瓜红的丑裤子。
为什么要像富二代一样花钱?因为他们是最擅长从钱那里榨取到快乐、安全感的人。绝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个能力,比如从前的我,报复性地花钱,或者胆战心惊地花钱,无法轻松地体会它的美妙。
有时候精益求精地花点小钱,比所谓花大钱还快乐。朋友去年带给我一包日本细面,看着平平无奇,但就是比我买过的所有的龙须面都好吃,尤其是下到鸡汤里,面条能瞬间吸取鸡汤的鲜味,吃起来很治愈。日本原价10块钱不到,淘宝上代购30,明晃晃的写了谁买谁韭。
2024年我尝试搜寻平替,2025年我心无旁骛地买了。
因为凭心情买面条是不会返贫的,买股票才会。
2.
但赚钱这事,就需要模仿屌丝的心态。
我不觉得屌丝是个贬义词,它是一种行事做派,比如能伸能屈屈屈屈,比如没羞没臊没啥自尊心。刘邦就是我心目中第一屌丝,项羽就是贵族,项羽威胁要把刘邦老爹炖汤吃,刘邦嬉皮笑脸说,那你分我一杯羹。
你会发现赚钱听屌丝的非常管用,他们有一些富二代很难具备的品质。
第一条,他们预期低,身段也低。
我观察这三年身边创业/做生意没有亏钱的朋友,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一上来,预期很低。
富二代创业,上来想的是找投资、做连锁,设立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屌丝创业,上来想的是少赔点钱。
成本管控是商业里很重要的部分。尤其在下行周期里。一上来就铺很大摊子的,很难成功。
拿我自己开店举例,我咨询过一个头部女装店主,她说你做到500w月营业额以前,两个人就够了:你自己负责找工厂、打版、做货、拍照、上新,再找个人给你发货当客服,妥了。
我们后来实在是疲于奔命,增设了第三人,她一直嫌我“大手大脚”。
但你很难要求一个富二代这么干——因为他们心气高,不愿意做很多重复性的、没有“含金量”的工作。
2014年以前公众号特别好做,随便搬运点啥都能涨粉;2018年的 抖音,拍点扭来扭去的视频就能火,但很多高学历的人就干不了,因为觉得“毫无价值”,只有屌丝能心平气和干下去——他们觉得啥价值不价值的,钱不就是价值?
直播时代,韦雪和曲曲,俩人就是典型的“低身段女孩”。
韦雪在出圈之前坐过很久的直播冷板凳,这是非常难熬的,不信可以试试,没什么人搭理你的前提下连续播一礼拜——99%的人抗不下来。
曲曲说她做直播连线的前三年,几乎不能旅游,没有私人生活。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都是出圈的直播切片,所以觉得还怪有趣的,但如果你真的跟过一次直播你就知道,90%的倾诉者都前言不搭后语,主播需要极大耐心,才能倾听、拆解、给出反应。你就想,你每次听你恋爱脑的闺蜜打电话是不是很不耐烦?曲曲接这个电话接了三年。
而这俩人最大的共同点,是绝望。
韦雪没有在淘女装时代掘到金,曲曲学声乐的,唱不出头。
都不小了,然而前途暗淡。所以才能奋力一搏。
没有人搞得过一个绝望的人。
第二条,就是要学会厚脸皮。
自媒体等于轻资产创业,所以这两年,几乎人人都盯上这个领域。
但一个暴论,能把自媒体做起来的,没有原生家庭特别富裕的小孩。
小红书上有些博主是大小姐/贵妇人设,但她们要么困在一两万粉的区间里,要么就是假的。
不是因为有钱小孩格外看重隐私啥的,而是他们受不了被指指点点。而被指点是网红的宿命。你就算再美、再有钱,你也不能让每个人对你臣服,一定还有讥诮、冷笑、嘲讽。
这么说吧,作为一个出道十年的网红,我十年间听过的难听的话,比我富二代朋友们一辈子听过的还要多。
做自媒体被diss跟打耳洞很像,你会反反复复发炎、高烧,很难熬。直到有天它终于结痂了。你就能戴各种漂亮的耳环了。
张爱玲在《第一炉香》里,让姑妈教训葛薇龙的话,也能描述自媒体:
你别以为一个人长得有几分姿色,会讲两句场面上的话,又会唱两句英文歌,就有人情情愿愿的大把的送钱给你花。我同你是自家人,说句不客气的话,你这个人呀,脸又嫩,心又软,脾气又大,又没有决断,而且一来就动了真感情,根本不是这一流的人オ。
想做自媒体的人都应该反反复复看这一段然后扪心自问。
第三条,要学会理解人。
什么叫理解人性,就是可以毫无怨言地想,人就是这样的:Ta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他只是人。
这话听来容易,践行极难,很多文艺青年说了一辈子什么人性幽微,其实压根没有理解过人,只觉得除他以外,全员贱人。
理解了人,才能做好一桩生意。比如很多人都觉得小红书是高净值人群聚集地,过去两年,很多穿搭博主转型下场做直播,GMV数字看着光鲜,但90%都是不赚钱的,全是给平台贡献内容和手续费了。
但也不冤枉,因为她们压根不理解用户:世界上又美又瘦又愿意花一两千买聚酯纤维的衣服的人,没有那么多。很多人可能刷到了直播间,进来逛,看退货包运费于是试穿一下,到手迅速觉得不值又退了。那退货率怎么可能不高呢?
小红书上真正赚到钱的,都是那些“源头厂家账号”,因为他们切中了顾客想要低价高质量的心理。
过去三年我开店,其实不断踩坑、犯错,但店至今没有死,原因只有一个,我不自恋,不自嗨,会站在消费者角度想问题。比如我默认消费者就会多方比价,所以我在做每个品的时候,我都会想,相比我的同行,优势在哪里。
没有就不做。
比如这条直筒牛仔裤,我们的优势,就是比同价位的牛仔裤显贵。
299这个价位的直筒牛仔裤,多半是四面弹面料,软塌没有型,但我们的裤子很挺括——差点就能自个儿站地上了。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小程序购买
走路也不容易鼓包。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小程序购买
挺括就会显贵,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卖点。
我真心觉得,未来几年,花钱的时候乐观一点,相信有花堪折直须折;赚钱的时候悲观一点,不要把别人当傻子骗——体验感就不会太差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