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火力无疑是远不如国军的。为了消弭这种火力上的差距,我军发明了的一种特殊的火炮。

这种火炮制作简单、外形奇特,但威力巨大,曾打得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

连一位被俘的国军士兵都感叹道,“解放军的炮火,简直把他的五脏六腑都震碎了。”



飞雷炮

1947年,正在进行解放战争,国军胡宗南部侵入山西南部解放区,四处修建碉堡、暗堡等工事,实施“蚕食”作战。

由于当时我军装备比较落后,在该地区作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的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十分艰难,尤其是战场上工兵伤亡率较高,作战效能低的问题尤其突出。

由于我军缺少直射火器,面对碉堡和暗堡时,不得不采取人工抵近的方式进行爆破,战士的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解放军炸碉堡

如果有武器能够代替人炸掉碉堡,那么我军战士的伤亡能大大减少。

为此,4纵组织工兵连集训,着力解决工兵作战的一些重难点问题。

而在此次集训中,有一位名叫聂佩璋的工兵连长,题出了一种“飞雷炮”的武器。



飞雷炮

聂佩璋,山西人,曾就读于东北讲武堂,学习过工兵知识,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

他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被任命为工兵连连长。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实施爆破伤亡很大。

聂佩璋于是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研究一种武器,能代替人把炸药送到敌人的碉堡呢?



飞雷炮原理图

在经过长久思考后,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就是把地雷用工具发射出去,经过反复实验,他研究出第一代土筒。

这种土筒就是在地上挖一个长1.2米、口宽1米、底宽0.8米的梯形土坑,以此来抛射地雷,又名“抛射坑”。

该坑可以抛射地雷最远达100多米并爆炸。

不过,挖一个土筒坑需要花两个小时,而且只能抛送一次,十分不利于实战。



一代飞雷炮 土坑发射

因此,聂佩璋又准备研究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

于是聂佩璋从老乡家里买来汽油筒和枣树板,请铁匠在汽油筒身上加了铁箍以增加强度,筒身底部又用厚枣木堵死,还在枣木上挖出了抛射药室,并钻孔来安装引燃的导火索。

很快,一个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汽油抛射筒制成了。



二代飞雷炮

同时,聂佩璋还考虑到,抛射的地雷大小不一、轻重各异,很难推广使用,于是改为抛射炸药包。

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能将6~8千克的炸药包抛射出去,最佳射程为100~150米,最远射程300余米.

当然,威力也是不俗的。

爆炸炸点半径10米内的各种障碍物均可摧毁,半径20米内的敌人,即使没有被炸死也会完全丧失战斗力。



飞雷炮威力

由于最初的设计是抛射地雷,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因此,聂佩璋将其命名为“飞雷炮”。

很快,聂佩璋的武器受到了上级的关注,并随之运用于实战之中。

1947年9月17日,在攻击陕州东门的战斗中,聂佩彰率工兵连使用“飞雷炮”首次参战。



解放陕州

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响声,飞雷炮连续几发炮弹,就直接就将城门主碉堡炸塌,炸得国军损失惨重。

战后,一些被俘虏的国军士兵还疑惑道:“你们到底用了什么厉害的炮弹?快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震碎了!”

由此可见,飞雷炮的威力之大。



飞雷炮在战场

此后,解放军为了对付国民党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不断改进。

他们用汽油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抛射几十千克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在中野、华野和西北野战军中多有运用。

关于飞雷炮的运用理论,解放军也进行了专门研究。



飞雷炮

在进攻作战中,飞雷炮主要用于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和摧毁敌工事,一般被配置在一线,在逼近敌人前沿的交通壕内发射。

同时,飞雷炮在射击时一般都是3门一组,向同一目标轰击,这样有利于指挥和加大火力强度。



交通壕

而在防御作战中,飞雷炮与其它火炮配合,可构成严密的火网。由于其射程近,主要用于封锁其他火器的射击死角。

同时,飞雷炮也用于密集冲击的敌人,打乱其冲击队形。

在飞雷炮作战理论逐步成形之后,这种看似简陋的炸药抛射筒,便开始了它的传奇生涯。



解放军行军

1948年11月初,国共双方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双方共上百万人参战。

11月25日,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此时,中原野战军已经将国军的第12兵团,即黄维兵团包围在安徽宿县的双堆集地区。

黄维率部多次突围无望,只得遵守蒋介石的固守待援命令。



淮海战役

不过,固守不是等死,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重武器多,因此构筑了大量的环形集团工事。

由于双堆集地区的村庄都很小,且多数分散互不连贯。

黄维便利用此筑成防御核心,以坦克、火炮、轻重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组织层层火力网,火力互相交叉,村与村亦能火力联系。



国军高级将领 黄维

同时,村中树木均为敌砍作鹿砦,村南部大多有水池,村周皆有洼沟环绕,形成自然战壕。

更神奇的是,黄维还在广阔的平原上将辎重汽车排成横队,加装泥土夯实以构成“地上战壕”,颇具创造性。

由于双堆集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不易接近,黄维兵团的“硬核桃战术”起到了作用,中野无法将其快速分割歼灭,伤亡惨重。



双堆集战场

一直以来,中原野战军重武器非常缺乏,战斗力最强的1纵仅有3门山炮。

在没有炮火掩护下的进攻,无法压制敌军火力,攻击不能奏效,因此,将原本定好的总攻时间也被多次推迟。

12月6日,在总攻时间被推迟了三次之后,解放军正式发动总攻。



双堆集战役

这次总攻,中野拉来了180余门飞雷炮,为了能让该炮能打击敌人,中野先是通过土工作业,在对方工事前几十米处挖出埋设“飞雷炮”的战位。

这样一来,敌人的防御工事就这样暴露在飞雷炮的射程内。

随着一声令下,180个汽油桶便在短短20分钟内倾泻了500多个炸药包,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双堆集阵地上炸开,国军铁桶般的防御瞬间被撕开了一条巨大的裂缝。



国军被轰炸

飞雷炮炸药所至之处,无一不是鬼哭狼嚎,国军被这种恐怖的力量吓得目瞪口呆。

此时飞雷炮已经被改进,投射出去的不光是炸药包,还有一块块几十千克重的石头,一捆捆绑好的集束手榴弹, 这让黄维兵团的士兵叫苦不迭,损失惨重。

不过,飞雷炮不具备正规火炮的射程和精度,否则这样下去,黄维兵团估计就可以准备投降了。



双堆集

在炮火准备之后,中野将手下纵队分为东部、西部、南部3个突击集团实施突击。

而属于东部突击集团的中野4纵,负责进攻双堆集的李围子村庄,著名的李围子战役就此爆发。

李围子是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驻扎着国军14军第10师的两个团。



进攻李围子

该师依托李围子村构成了三层防御体系,在村外以外壕、地雷、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为外围阵地。

在村沿筑有梅花形集团工事为主阵地,村内以坚固房屋构成核心阵地。

为攻占该师,中野4纵集中了全部重武器,包括15门飞雷炮。



飞雷炮

首先,4纵11旅的工兵连出动3门飞雷炮,连射3发,将敌前沿的障碍物炸飞。

又以3发将突破口附近的敌火力点摧毁,其余飞雷炮也向各自目标猛烈开火,国军阵地一片狼藉,各种工事直接被炸成土砾碎片,漫天飞扬。

趁着国军吓懵之际,4纵趁势发起冲击,经90分钟激战,全歼守敌。

直到战役结束,许多被俘虏国军仍然处于吓懵状态,嘴里还不停的念叨“打得好惨!”



吓懵的国军

当然,飞雷炮的运用不止这一两次。

实际上,中野部队在围歼黄维兵团战役后期,普遍都使用了飞雷炮,以此来克服解放军火力不足的弱点。

1949年1月3日,邓公在《歼灭黄维兵团作战总结》中说道:

“因我炮火较弱,我们曾大量地使用了土造的炸药抛射筒,收效极大。这种武器需要制式化起来,大量制造,携带亦极方便。”



淮海战役

淮海一战之后,飞雷炮彻底扬名全军,该炮也在国军阵营中传开。

由于飞雷炮所过之处,碉堡、人马都会被炸飞,而许多被炸倒的人身上往往找不到任何伤口,所以国民党军干脆把“飞雷炮”称作“没良心炮”。

可以说是十分形象了。

当然,飞雷炮不仅在解放战争中绽放光彩,还被志愿军带入了朝鲜战场,大显神威。



朝鲜战场飞雷炮

1951年5月,此时正在进行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虽然取得了重大战果,但由于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彭德怀下令全线撤退。

而联合国军趁机发动反扑,兵分三路展开全面反攻。

在志愿军右翼,彭德怀命令63军在铁原组织防御。



铁原阻击战

而63军189师566团,是63军位置最靠南的一个团,因此负责殿后任务。

5月21日,566团奉命在小理山阻击敌人,美9师、英军28旅和部分韩军,向566团阵地连续发起了5次攻击,均未能得手。

此时566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局。



志愿军陷入危局

在之前的汉江血战中已经伤亡很大,此时更是减员严重,每个连只剩下不到50人。

战斗到21日夜间,周围友军都已撤退,566团的弹药也快要耗尽了,再不撤很就要被敌军包围。

但此时566团各部都在一线和敌军战斗,而且一部分敌军已经插入到阵地后方,根本无法撤退。



志愿军阻击敌人

566团不是不想让炮兵支援,但问题是志愿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根本拖不上山,在这种危局之下,566团团长朱彪想到了飞雷炮。

在之前和美军的交战中,566团缴获了大量美军的空汽油桶。

而美军也没想到,就是这些破汽油桶,居然能成为可怕的武器。



飞雷炮

此时小理山战役双方距离极近,飞雷炮射程短精度差不再是问题。

而且飞雷炮使用的汽油桶口径达300毫米,比喀秋莎火箭炮的132毫米口径还要大得多,更适合火力覆盖。

很快,566团用汽油桶和炸药包完成了飞雷炮的制作,接着两轮开炮发射,对面的英军28旅直接被炸懵,居然沉寂了半个多小时,不敢动弹。



朝鲜战场的英军

而566团趁此机会,摆脱了死死黏住自己的联合国军,并杀了一个回马枪,以此突出重围。

这对于一支缺粮少弹,全团伤亡超过三分之二的部队来说,简直是创造了奇迹。

志愿军的飞雷炮,给联合国军尤其是英军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飞雷炮

根据英28旅参谋诺斯·汉克尔在《1951年朝鲜夏季作战》报告记录:

英军把志愿军的飞雷炮,描述成了一种“从纵深打来的准确的大口径炮弹”攻击。

由此可见,飞雷炮还带有一定的战略迷惑性,让联合国军以为志愿军又动用了什么巨大杀器,不敢轻举妄动。



飞雷炮

不过,飞雷炮虽然威力巨大,简易好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除了射程短、精度差以外,而且危险性较高,多次发生自爆。

曾经有次就炸死了包括一名工兵团长在内的7人,而在小理山阻击战中,566团1营班长王文礼在使用飞雷炮时不幸牺牲。



飞雷炮爆炸

因此,小理山阻击战,也成为了飞雷炮最后一战,此后,这种武器也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款军事武器,飞雷炮为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不能忽视的。

其发明者聂佩璋,因为飞雷炮的贡献,后来升任为昆明军区工兵团团长。

总的来说,飞雷炮是在我军火力不足的情况下而诞生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岁月轮转,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强的炮火力量,回想起曾经的飞雷炮,不禁感慨万千。

参考资料:

萨苏《血战小理山》

刘统,袁德金,金立昕《解放战争:决战》

武国友《红流纪事:中原大血拼淮海战役》

张森奉《威震敌胆的“飞雷炮”发明人聂佩彰》

窦超《“飞雷炮”传奇,国共内战时期的炸药抛射筒》

杨承朴,胡德让《远扬的雷鸣——记“飞雷炮”发明人聂佩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