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他“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其本人也一直以神机妙算著称。
然而毛主席却指出,诸葛亮在用兵上有三大错误,才导致没能统一三国。
他还从中悟出必胜之道,带领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那么,诸葛亮犯了哪三大错误?毛主席又悟出了什么必胜之道?
首先第一个错误,是用人失误。
而这方面,最为人所熟知的桥段,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被诸葛亮安排驻守要地街亭。
结果其兵败导致街亭失守,连带着整个北伐一起失败,蜀汉因此错失了最大的统一机会。
因此千年来,马谡一直被人诟病,但毛主席认为失败的关键原因并不是他,而是诸葛亮用人失误。
毛主席指出,马谡在南征孟获时,献上了不少的计策,显然有着不错的才能。
但他过于自傲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适合做参谋,所以当他被任命为一军主将时,就注定了会失败。
从这件事中,毛主席也悟出了自己的用人之道:识人之明,用人之长。
毛主席用人之道的经典案例之一,是刘伯承元帅改任的。
1950年初,中央决定创办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得知这个消息后,此时正担任西南军政主席的刘元帅,亲自给毛主席写信,请求辞去现职,去军事学院主持工作。
毛主席很快回信表示同意,因为他早已看出了刘元帅的教育才能。
早在红军长征时期,为了团结部队,鼓舞士气,刘帅就临危受命,担任中央红军、红二、红四方面军大学的校长之职。
(刘伯承元帅)
即使在后来,刘帅也紧抓军队教育,毫不松懈,大力兴办随营学校和军政学校,在部队中广受欢迎。
因此,当军事学院院长职位空缺时,毛主席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刘伯承元帅。
而刘帅也没让主席失望,在7年时间里精心培养出一大批新型的军事干部,这些人又在回归部队后推行改革,使得国防建设朝着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前进,
刘帅也因此得到了毛主席极高的赞誉。
在用人这方面,毛主席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经典案例,这便是罗荣桓元帅。
1927年,罗荣桓元帅加入革命队伍,秋收起义后,部队中不少人逃跑,但他却坚定地留了下来。
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主席发现了罗元帅许多可贵的素质。
他为人踏实,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并且能够做到对己严,待人宽,而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人。
(罗荣桓元帅)
于是在毛主席的推荐下,罗元帅以一个下层政工干部的身份,成为了红四军政委。
到任以后,他不负众望,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对军事训练、后勤工作也处理得井井有条。
最终成为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巨匠,也是军队政工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
毛主席得知人善任,也是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其次,毛主席指出诸葛亮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战役指挥权。
同样是在街亭之战,在马谡守街亭时,诸葛亮率军出兵祁山,战场远离街亭。
于是,当街亭失守时,诸葛亮丧失了对前线的指挥能力,不能了解第一手战况,只能无奈地在后方遥控前线战事。
这也是街亭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毛主席对于战场的发展变化相当重视。
对于战况都会做详细的了解,以防因为意外而丧失对战场的把控能力。
比如淮海战役,在计划之初,设想的规模较小,只是以消灭敌一二十个师为目标,并没打算全歼徐州守敌。
但战役开始后,却发展成为一场空前规模的歼灭战,这与毛主席的指挥有着很大的关系。
(淮海战役)
当时,华东野战军向中央提出了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其主要目标是攻占两淮、海州和连云港。
中央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就在华野准备实行首先攻占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淮安、淮阴地区的计划时,毛主席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应以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之所以如此修正,是因为当时该兵团位置突出,非常适合分割围歼。
而该兵团又是徐州敌人的臂膀,如果将其歼灭,那么敌人就会失去海上补给线。
为了补救,躲在徐州城外的敌人必然会赶来支援。
与此同时,解放军就能利用这个机会大举歼敌,山东和苏北两个解放区也能就此连成一片,扩大战场的总体优势。
不难看出,毛主席的这一决策,已经预留了将战役进一步发展、扩大的契机。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先见之明,解放军才能取得一场空前的大胜。
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是解放军取得一次次胜利的重要原因。
最后,毛主席认为诸葛亮所犯的第三个错误,是战略失误。
《隆中对》是三国中为人津津乐道的桥段,许多历史学家都对诸葛亮在里面提出的战略赞赏有加。
然而毛主席却不认同,甚至断定诸葛亮之所以最终会失败,原因就在于,其先占荆州再夺益州的战略规划,一开始就有错误。
因为荆州和益州相隔千里,两地很难相互支援,所以这个战略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并不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自然也就不会成功。
而在因地制宜这方面,毛主席颇有心得。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虽然在战术和战斗意志上拥有巨大优势,但由于国力的客观差距,在后勤方面极为吃亏。
特别是美军仗着武器先进,夺取了制空权,经常派飞机来轰炸阵地后方,导致志愿军的兵力、武器和粮食补给愈发艰难。
而且美军很快就发现了志愿军这方面的弱点,于是,便制定了"磁性战术"。借着机动优势,一边派兵对志愿军进行持续攻势,一边派主力占领新阵地。
(李奇微“磁性战术”)
志愿军两条腿自然不是四个轮子的对手。
所以那段时间里,志愿军擅长的以奇制胜便失去了优势,而战场也陷入了僵局。
而毛主席听完了战役报告后,着重对志愿军擅长的“歼灭战”为何不管用了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并制定了将歼敌目标细小化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根据毛主席提出的战略方针,志愿军于是改变战术,一边在后方兴建运输网,调来大量火炮做突击准备,一边在前沿阵地上大规模挖掘坑道,用来抵抗对面的狂轰滥炸。
与此同时,志愿军还坚持能攻则攻,能守则守的灵活作战原则,广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伺机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
从1952年9月到10月的短时间内,志愿军在60个阵地上,与美军反复争夺高地目标。
最终灭敌2.7万余人,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彻底打破了当时双方陷入的僵局。
因此可以说,对于抗美援朝的胜利,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方针,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毛主席并不认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其实对他还是颇为推崇的,这也与毛主席的经历有关。
毛主席出生时,中华大地正处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阶段,因此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辛亥革命时,还跑到当时的湘军里当了大半年的兵,后来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才又回到学校细心刻苦地读书。
也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年轻的毛主席开始慢慢崇拜起,三国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对于其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毛主席倍加推崇。
在井冈山时期,红军部队成分五花八门。
有人来自旧军阀,有人来自土地革命后的农民武装,彼此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所以部队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这时,毛主席站了出来,他指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非常善于做部队的思想工作,以此激发部队的士气,非常值得红军学习。
于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的干部们努力学习,如何做思想工作,并一步步的实践。
最终,红军终于变成了一支信仰坚定,能打硬仗的部队,为后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而在延安期间,毛主席也曾多次对身边的人表示,要学习诸葛亮,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也确实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这句话。
可以说,诸葛亮的思想贯穿了毛主席的一生,甚至对于他的行事风格也产生了许多影响。
而毛主席能以客观的态度,军事家敏锐的眼光,指出诸葛亮的三大军事缺陷,并引以为戒,引领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这样的才能令人叹服。
参考资料:
《朝鲜战争决策内幕》
《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
《走近毛主席 重温历史》
《一代毛主席功彪史册的战略运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