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于3月26日宣布新增两项出口管制规定,将全球82个实体列入管制清单,其中52家为中国大陆及香港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涉及超算、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信息、宁畅信息产业、中科可控旗下的服务器品牌Suma等。这些领域与中国制造战略中的“十大领域”高度重合,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等,显示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限制意图。

与此同时,BIS发布的涉华“实体清单”企业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发布清单企业数量是2021年三倍。



自2018年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以来,美国政府逐步将超算、AI以及芯片列为对华技术封锁的核心领域。通过“实体清单”机制,美方持续扩大对相关企业的限制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实体清单”覆盖领域日渐扩增,国家安全概念持续泛化,电科系、中科系、中电子系以及航天航空、船舶、能源等领域的集团型企业赫然陈列,影响范围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7次制裁位居榜首,凸显其在半导体、通信等关键领域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重点限制对象;中科曙光(5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次)紧随其后,反映出美国对中国高性能计算与航天技术发展的警惕。



此外,龙头集团性企业不仅被BIS制裁次数多、其关联公司或子公司“上榜”家数也多,表明美国试图阻断中国科技产业全链条自主化进程。



数据显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因国防与航天技术研发,被同时纳入多个清单;华为(含海思)作为全球通信龙头,受BIS与1260H清单双重打压,覆盖芯片设计与5G技术;中科曙光系因超算、芯片技术被BIS清单重点限制,而中芯国际因半导体制造能力被NS-CMIC清单锁定,凸显美国对算力与芯片产业的全链条遏制。



三类清单的叠加使用,反映了美国从技术封锁(BIS)、国防合作限制(1260H)到国家安全审查(NS-CMIC)的多维施压策略,旨在延缓中国在航空航天、半导体、通信等战略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