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桌状山(也称平顶山、方山)是一个重要的地貌类型考点,通常涉及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等知识点。

一、桌状山的定义与特征


1. 基本概念

桌状山是一种顶部平坦、四周陡峭的山体,形似“桌子”或“方台”,由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层经长期侵蚀切割形成。

2. 典型特征

(1)顶部平坦:由坚硬、抗侵蚀能力强的岩层(如砂岩、石灰岩)覆盖。

(2)陡峭崖壁:周围被垂直节理发育的软弱岩层(如页岩、泥岩)侵蚀后形成悬崖。

(3)层状结构:岩层呈水平或微倾斜状态,不同岩层抗风化能力差异显著。

二、形成过程(重点考点)


桌状山的形成需经历地壳抬升→差异风化→流水侵蚀三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1. 沉积作用


早期在盆地或海洋中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上层为坚硬岩层,下层为松软岩层。


2. 地壳抬升

构造运动(如板块碰撞)使原本水平的岩层整体抬升,形成高原或台地。

3. 差异侵蚀


(1)流水沿垂直节理下切,侵蚀底部松软岩层,形成沟谷。

(2)顶部坚硬岩层抗侵蚀能力强,保留平坦形态。

(3)最终形成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


三、典型实例


1. 中国案例

(1)四川盆地东部(如华蓥山、金佛山):由侏罗纪砂岩覆盖在软弱页岩上形成。

(2)甘肃张掖丹霞地貌中的桌状山。

2. 世界案例

(1)南美洲罗赖马山(《飞屋环游记》原型):由古元古代石英砂岩构成。

(2)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梅萨(Mesa)。

四、高考常见考点


1. 形成条件分析

(1)岩层条件:上硬下软的层状沉积岩。

(2)构造条件:地壳抬升使岩层出露。

(3)外力作用:流水、风力等差异侵蚀。

2. 与其他地貌的对比

(1)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垂直节理发育,以陡崖坡为特征,与桌状山形成机制类似但岩性不同。

(2)喀斯特峰林:石灰岩溶蚀作用形成,与桌状山岩性和外力作用不同。

3. 示意图判读

高考常给出桌状山形成过程示意图,要求分析岩层特性、侵蚀顺序及地貌演变。

五、答题模板(例题应用)


1.例题:分析桌状山的形成过程。

2.答案要点

(1)沉积岩层在盆地中堆积,形成上硬下软的层状结构。

(2)地壳抬升使岩层出露地表,形成高原或台地。

(3)流水沿岩层垂直节理下切,侵蚀底部松软岩层,形成深切沟谷。

(4)顶部坚硬岩层抗侵蚀能力强,保留平坦形态,最终形成桌状山。

六、易错点提醒


1.岩层顺序:顶部为坚硬岩层(如砂岩),底部为松软岩层(如页岩),顺序不可颠倒。

2.外力作用:强调流水侵蚀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而非单纯风化作用。

3.与火山台地区别:火山台地由岩浆堆积形成,无层理结构。

七、总结思维导图


桌状山

1.特征:平顶、陡崖、层状岩

2.形成:沉积→抬升→差异侵蚀

3.案例:四川盆地、罗赖马山

4.考点:岩性对比、外力作用、示意图分析


掌握以上内容,高考中遇到桌状山相关题目即可从容应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