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大学英美文学系特招了一位年仅13岁的学生。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被特招的13岁学生名叫田晓菲。她是文学道路上的“天赋选手”,10岁就能出版个人诗集、13岁即荣获中国作协的通报表彰,也是因为这些成绩,她获得了被北京大学特招的一个名额。
田晓菲在完成北大的学业后,基于自身发展考虑,还前往美国进行留学深造。后来,因嫁给了一位大她20多岁的美籍学者,她也定居在了美国。如今,她生活得怎么样呢?
田晓菲是1971年生人,来自冰城哈尔滨的一个书香门第,父母都是从事文字工作。不可否认,田晓菲能够在文学道路上早早得到启蒙,在10来岁之际成就“才女”的名声,离不开她父母的帮助。
幼时,田晓菲常在家中看到父母读书、看报和工作,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5岁时她就在纸上写了她自创的第一首诗:“我爱大地,爱爸爸,我爱蓝天,爱妈妈,我爱我的家”。
此时,田晓菲的笔触还十分稚嫩,换作其他人看到,可能不以为然,还可能给予嘲笑,但第一个看到这首“诗”的人是田晓菲的爸爸,他还不吝啬他的赞美,直夸田晓菲是一个天才,竟然会写诗。
就是这样一句赞美,让田晓菲感受到了写诗的快乐,她爱上了写诗,一首接一首,她的父母看到她这么热衷创作后,还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在家里举办了诗歌比赛,由妈妈做裁判,爸爸和田晓菲作为选手展开比赛,结果往往是有输有赢,让田晓菲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比赛里。
妈妈在评判田晓菲的诗歌时,除了不吝赞美,也会启发她:“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写呢?”这时,认真的田晓菲会跑到书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地发散她的思维、完善她的作品。她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获得成长。
就这样用了几个年头,田晓菲写出了越来越多有韵味的诗,在父母的帮助下,她将她一些得意之作陆续寄给了报纸和杂志,竟然频频受到了采用。这些作品在田晓菲10岁时编成了事迹,获得了出版,田晓菲的才女之名也越发宣扬了开来。
田晓菲知晓北大的存在,对这所国内数一数二的高校产生好奇和憧憬也是在10岁那年。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北大的学生,父母也在知晓她的心思后开始帮她打听北大特招的条件。终于,田晓菲13岁那年,她坐在了北大的一间教室,接受北大英语系、心理系和中文系老师的严格面试。
在相关老师都给出了高分之后,田晓菲梦想成真,于这一年成为了北大的一名特招学生。
彼时,田晓菲有一位和她经历相似的前辈,他就是著名诗人海子,曾在15岁之时考入北大,也是凭借出众的文学天赋、在年少时成名的代表人物之一。田晓菲凭借师兄妹的情谊,还特地找到他,受了他的一些指点。
只是,后来海子自杀,给了田晓菲很大的打击,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写诗,一直在思考人生的价值。也就是在2年后,1991年,20岁的田晓菲决定出国留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系的博士学位,并在那里邂逅了她未来的丈夫,一位热爱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国绅士宇文所安。田晓菲和他有很多共同话题,哪怕两人之间有20多岁的年龄差,田晓菲还是顺应内心的想法和他成为了亲密的恋人。夫妻俩后来同在哈佛大学任教。
其实,田晓菲本来有更好的工作,但为了不使夫妻长时间分居,她选择“自降身份”在哈佛大学当了讲师。往后,夫妻俩同在哈佛东亚系教书,既是夫妻、又是同事和朋友,还是彼此的第一读者,感情变得越发深厚。
田晓菲因为强烈的进取心,每天工作10至12个小时,出版了很多销售极为火爆的作品如《赭城》,《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秋水堂论金瓶梅》等,继续传扬着她的“才女”之名。
参考文献:《才女田晓菲在哈佛书写中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