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说到轻机枪,你会想到什么?是二战时苏联红军的经典大盘鸡DP-27,还是美军用的M1919?
但你可能没听过,在DP机枪之前还有一款MT机枪,一款让苏联设计师都捂脸叹气、军方嫌弃得连博物馆都懒得放的“失败作品”。
但这款“苏联最差轻机枪”,却在中国成了香饽饽,一段时间内曾被部队捧在手里当宝贝!
苏联巴不得甩掉的装备,为啥到了中国战场,反而能派上大用场?到底是中国军队的眼光独到,还是“垃圾武器”到了另一个战场也能焕发第二春?
MT的诞生,苏联机枪的第一个“亲儿子”
苏联刚刚成立时,虽然从沙俄那里继承了数不胜数的武器,但是杂七杂八,挑不出一件趁手的宝贝,于是苏联打算设计一款属于自己的轻机枪。
这种事情肯定得找著名的大家来干才行,于是1920年,苏联的自动武器老大哥费德洛夫带着他的徒弟再次出山。
但这个人独爱6.5mm口径的机枪,和目前已有的所有武器口径都不太一样,如果要是把这作为标准,以后苏联又得重新生产,大把大把的传家宝岂不是全都要作废了。
于是苏联军方商量后决定统一“度量衡”,以后所有的步兵武器口径都规定为7.62mm。
最开始,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科列斯尼科夫接下皇榜,以7.62mm口径代表武器马克沁机枪为原型开始改装,设计出一款“MK机枪”。
直到1924年,一位日后即将成为军备界顶尖大佬的男人出现了,托卡列夫也加入造枪队伍中来。
要知道,这哥们可不是一般人,日后大名鼎鼎的 TT-33 手枪(苏联特工标配)和 SVT-40 半自动步枪(号称二战版 AK)都出自他手。
可惜,这次他栽了个大跟头,推出了一款差点把自己职业生涯“终结”的机枪——MT 机枪,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之耻,以至于后来他都不愿再提及这款机枪。
托老爷子另辟蹊径,选择了马克沁的英国改进版维克斯机枪为原型进行设计,可不知为什么苏联高层就是喜欢马克沁,强行把托卡列夫的路线给“纠正”了。
就这样,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简称为MT机枪,被设计了出来。
可以看出MT 机枪的诞生,并不是托卡列夫天马行空的设计,而是“上面”拍板的项目。
苏联红军当时对轻机枪的要求很明确:既要强火力,又要轻便,还要结实耐用,维护简单,最好还能省钱!妥妥的一个甲方行为。
要知道马克沁机枪可是 19 世纪的产物,它又大又重,全靠水冷降温,跟“轻机枪”完全不搭边。
但托卡列夫毕竟是个狠人,他硬是给马克沁机枪动了个大手术,把水冷换成风冷、枪管减重、机匣改进、加装枪托和扳机……一顿猛操作,硬是把一匹重装骑兵改成了轻装步兵。
最终,1925 年 MT 机枪正式登场,苏联军方对它寄予厚望。更何况,在首次评测时,MT 机枪还以 55:8 的压倒性优势碾压了竞争对手 MK 机枪,顺利通过入役审批。
军工版“甄嬛传”!MT机枪如何被DP机枪无情取代?
托卡列夫当时估计正准备开香槟庆祝,觉得自己这次要大放异彩了。然而,实际测试一开搞,问题立马暴露得一塌糊涂。
MT 机枪的重量还是太大,比理想中的轻机枪重了整整一圈。士兵们背着它爬山越岭时,估计心里想的是“这枪是要让我战斗,还是要我练负重?”
而最致命的,是它的供弹系统经常卡壳,战场上卡一次壳,可能就意味着你要给敌人送温暖了。
军方一看,这还得了?立刻要求改进。结果这个“改进”过程堪称一场拉锯战。苏联各个部门意见不一,军方代表、武器专家、工厂技术员……每个人都想指挥一把,谁都不肯让步。改来改去,争吵不休。
如果只是性能不佳,那还不至于彻底失败,毕竟苏联军工的“凑合用”精神也是出了名的。
真正把 MT 机枪送上“死路”的,是托卡列夫的一个习惯——不画图纸!
托卡列夫喜欢“手工造枪”,先做样品再优化,但这个习惯在量产阶段简直是灾难级的。
1926 年,工厂准备量产 MT 机枪,结果发现,工人们拿到手的,是一把样枪,而不是清晰的图纸和生产流程。
手工打造的机枪,很多细节都是靠经验调整,工厂量产时却发现怎么也对不上。军方催促时,就连托卡列夫自己都没法给出完整的生产规范。
这一波操作直接导致 MT 机枪的生产计划推迟,到了1927年,托卡列夫本想改进一下毛病,但此时军方对它的信心开始动摇,毕竟你不努力的时候有的是人帮你努力。
还记得最开始的费德洛夫师徒吗?在他们的方案被老板们毙掉之后,大徒弟捷格加廖夫便开始卧薪尝胆,走完全自主原创路线,最终在1927年拿出了DP机枪。
DP 机枪参加军方评测,一炮而红,迅速夺得委员会的目光。相比之下,MT 机枪看起来就像个落伍的笨重老家伙,显得毫无竞争力。
苏联军方很快拍板:DP 机枪成为新的轻机枪主力,而 MT 机枪被扫进冷宫。
苏联的“失败品”,成了中国战场上的火力担当?
MT 机枪虽然在苏联被封存进仓库,但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国际形势紧张,战争爆发,苏联开始清理库存,将老旧武器援助给其他国家。
于是,MT 机枪漂洋过海,被送到了中国和西班牙战场上,继续发挥余热。
在苏联,它是“失败的产物”,但在别国战场上,它依然是一款堪用的武器,甚至成了中国军队的重要火力支援之一。
抗日战这个事情,中国的军备生产能力可以说是几乎为0,国军还好一点,但我们八路军可就惨了,不在战场上捡点装备就只能小米加步枪。不过幸好还有个苏联老大哥给我们“刷火箭”。
说是刷火箭,但其实苏联借助中国红军是没少“清库存”,其中就包括已经落灰了的MT轻机枪。
尽管MT机枪有设计缺陷,但比起完全陌生的西方武器,它仍然算是“半个熟人”。
它的结构和马克沁机枪有相似之处,中国军工人员和修械所还能摸索着进行维修和改造。
在战场的严酷现实下,中国军队的工匠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改造能力。有些MT机枪甚至被改成了7.92mm口径,以适应中国当时最常见的德式子弹。
在武汉会战以及板桥集战役中,MT机枪都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持,一些老兵将士回忆,当时有中国军人用机枪击落日军飞机,其中MT机枪就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结语
托卡列夫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耻辱之作”,竟然在另一片战场上成了“救命神器”。
更有意思的是,今天如果想找到一挺MT机枪,在俄罗斯的博物馆可能都难觅踪影,但在中国的一些军事博物馆里,它依然静静地陈列着,见证着那段“被嫌弃的机枪在战场上发光发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