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晓鹏


春分时节,沿着李沧区竹子庵公园蜿蜒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翠绿欲滴的竹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卷。家住上臧社区的孙美华老人骄傲地说,过去杂草丛生的山坡已变身“家门口的会客厅”“现在每天来这晨练,呼吸着新鲜空气,幸福感都写在脸上!”

这样的蝶变正在李沧区全域上演。近年来,作为青岛市首个系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城区,李沧区以“山水相依、生态相连”为笔,几年来累计建成11座特色山头公园、28座综合性绿地公园和130处“转角遇见美”的口袋公园,编织出总长超100公里的绿道网络。数据显示,该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2.6平方米,相当于每个居民拥有“绿色客厅”的面积比三年前扩大近一倍。


一山一策:昔日衰败山头,今朝活力公园

3月的青岛春风送爽、气候宜人。每逢周末,在李沧区竹子庵公园,沁人心脾的静谧,俨然是一处毗邻闹市的“世外桃源”,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踏春赏竹。

而熟悉此处的当地居民却知道,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番衰败景象。“2014年我们开始接手进行翻修,当时园区内仅有竹林百余平方米。”青岛盛太园山林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先生介绍,经过多年的养护和发展,目前景区内栽植了淡竹、紫竹、早园竹、刚竹、金镶玉竹、黄槽竹、黄杆京竹、箬竹、菲白竹、凤尾竹、孝顺竹、翠竹、小毛竹、大青竹、斑竹15种竹子。竹林面积也已达到一万余平方米,是青岛最大的“竹”主题园区。


“我们坚持‘公园+’理念,让每寸土地都焕发生机。”李沧区建管局园林科相关负责人牟先生介绍,通过创新实施“一山一策”改造计划,原本散落的自然资源被赋予文化灵魂——竹子庵山依托千年道观打造养生文化园,象耳山借力康有为文化遗迹营造国学天地,上臧山则变身全民健身乐园。在老虎山整治中,建设团队特意保留解放战争时期的碉堡遗址,用红色文化脉络串起3.6公里登山步道。

“绣花”织就绿色网,多维空间绽新颜

沿着李村河绿道漫步,两岸垂柳拂堤,智能健身器材与休憩廊架错落有致。这条入选“山东最美绿道”的生态走廊,巧妙串联起8个社区公园和3个商业综合体,形成“15分钟品质生活圈”。在晓风湖畔绿道,市民张先生正带着孩子骑行,他说:“以前去公园要开车半小时,现在出小区就能享受‘天然氧吧’,周末还能带孩子认识30多种新栽植的乡土植物。”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腹地,李沧区以“绣花功夫”激活微空间。永清路上的“梧桐里”口袋公园,原是杂草丛生的三角地,如今变身集雨水花园、健身广场于一体的社区客厅,智能浇灌系统与太阳能座椅展现着科技范儿。枣山路上利用高架桥下空间打造的“桥园”,不仅设置诸多健身器材、儿童活动区,还在立柱上绘制些许彩绘,成为周边居民新的休闲打卡地。


立体绿化更是书写着“空中花园”的浪漫。金水路上,月季花墙随季节变换色彩;世园大道沿线,立体花廊随季节更换,形成天然隔音屏障……李沧区建管局园林科相关负责人牟先生介绍,李沧区将立体绿化作为增绿提靓的有效手段,坚持在建设形式的多样性与层次感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山体护坡、高架桥墩、景观挡墙、立体花廊、墙体栏杆等有限空间,都成为立体绿化的重要载体。近三年完成的30处立体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将绿色进行纵向拓展,在多维空间增添绿意。


2.8万亩林地连续十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情

管养并重的理念让绿色成果永续传承。全区1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实现网格化智能管理,5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飞机施药防治林业病虫害。

防火监控全覆盖、无人机常态化巡查,筑起“空中防火线”……而在竹子庵公园周边,由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成立的森林防火应急中队更是宛如一支森防铁军,为李沧区生态资源安全和人民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据了解,李沧区山林面积2.8万亩,分布于世园、九水、虎山、湘潭、浮山五个街道,设有护林房32个,社区护林员166名。森林防火应急中队,现有应急队员35名,配备消防水车4辆、远程供水车1辆、应急巡查车4辆、防火宣传车1辆、运兵车2辆、高压水泵4台、风力灭火机40台、无人机1架,担负着李沧区山林防火巡查和火灾扑救工作。据了解,李沧区十年以来,未发生一起较大森林火情。


站在双峰山观景平台远眺,蜿蜒的绿道如翡翠项链环绕青山,星罗棋布的公园镶嵌在楼宇之间。这座曾以工业闻名的城区,正以生态笔墨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随着明年20个新建口袋公园的落地,李沧的绿色版图将继续扩展,为青岛建设“公园里的城市”提供生动范本。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