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19日,硫磺岛战役打响。硫磺岛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日军在此构建了坚固的地下防御体系,初登岛的美军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尽快摧毁日军的防御体系,美军改变了以往狂轰滥炸的作战模式,利用喷火器清除坑道和洞穴,经过36天的激战后,成功占领硫磺岛。
时间来到1952年10月,朝鲜停战谈判因战俘问题陷入僵局。此时的美军已逐步丧失了地面战场的主动权,且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急需一场军事胜利重拾信心。在此情况下,美军驻韩国司令范弗里特策划了“摊牌行动”,并获得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的批准,即通过小规模的进攻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为谈判增加筹码。
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在美军的饱和式轰炸下,上甘岭的植被全被破坏,地表变得光秃秃,甚至主峰都被削低了2米。但志愿军硬是依托坑道战术,用劣势装备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赢得了这场山地坚守防御战的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志愿军在上甘岭也构建了以坑道为主的地下工事,但美军并未像硫磺岛战役一样在上甘岭广泛使用喷火枪,这是为何呢?
1950年6月美军入朝参战后,中国政府就多次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一旦过界,中国必然出兵。但当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对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高度自信,对于中国军队的实力过于低估。首位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在公开场合嚣张表示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极低;即便出兵,也不是美军的对手。因此在1950年10月7日不顾中国的反对悍然跨过了三八线,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防安全。
就在美军跨过三八线12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连续发动了5次战役后,志愿军在1951年6月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与美军开始了阵地争夺战。
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前沿阵地的防御工事几乎全被摧毁,伤亡十分惨重。对此,一些经验丰富的志愿军老兵就在阵地上挖类似防空洞的坑洞,俗称猫耳洞。猫耳洞虽然对空袭、普通炮弹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当炮弹的密度足够大时,猫耳洞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为了更好的防御,战士们便在原有基础上对坑洞进行了加深处理,但仍然会被爆炸冲击波伤到。
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陈赓也早就注意到了前线的这个情况,他在淮海战役中对战黄维兵团时也曾陷入这样的困境,最终采用坑道战取得了胜利。于是,陈赓在得到彭老总的同意后向毛主席申请立即调王耀南入朝解决防空、防重炮的问题。
王耀南被誉为“工兵之王”,是我国工兵创始人之一。抗战时期王耀南发现冀中百姓将几家的地窖相连,不仅能够隐藏,还方便脱身。受到启发的王耀南便让战士们在战壕中挖掘数个地道,还在地道中构建防御工事。之后,经过不断的完善,地道能够同时满足防水、防挖、可藏、可打等多重需求,在抗战中大发威力。作为地道战的创始人,王耀南坑道作战的经验十分丰富。
由于我国的地道战是在平原地区开展,而三八线附近则以山地为主,并不适用国内的方案。为了制定最优方案,王耀南多次深入前线勘察地形。之后,王耀南先是带领战士们将猫耳洞连接起来,又进行拓展延伸,直到和后方相连。且为了同时满足防护和实战的需求,坑道采用了多层结构设计,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地下立体防御体系,如同迷宫一般。
对于坑道口的处理,王耀南更是自有妙计。他将坑道口与山坡、树林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敌人很难发现。且每一个坑道内都有一个排的兵力把守,还配备了机枪,敌人即便闯入也是有来无回。
当我军在朝鲜战场广泛使用坑道战术时,美军也曾尝试借用硫磺岛战役的经验,使用喷火器。但很快就发现,喷火器不但未能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反而常常误伤自己。原因就在于坑道设计、周边地理环境。
首先是坑道设计,日军虽然几乎挖空了整个硫磺岛,但整个坑道基本都是单层结构,缺乏有效纵深,且坑道口位置明显。以至于美军在使用喷火器时,坑道里的敌人无法撤离。即便逃过了烈焰,也会因缺氧而死。
上甘岭的坑道则完美的避开了这些问题,美军对着坑道口喷火时,战士们能够及时转移到其它坑道层。且志愿军在挖坑道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火攻的问题,不但预留了足够多的换气口,还在坑道内放置了沙子,水等大量灭火设施。不仅能够及时扑灭火情,甚至还能击毙喷火的人。再加上喷火器的优势只有在开阔的地势中才能完美发挥,而坑道蜿蜒曲折,极大限制了喷火器的威力。
其次是地理环境。硫磺岛是一个海岛,面积有限,地势平坦,在此种环境下,喷火器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但上甘岭却被群山环绕,山体结构坚固,坑道又深埋山体有着天然保护,喷火器很难造成较大的伤害。
志愿军使用坑道战之前,每军每天的伤亡人数达到了80人,使用坑道战之后,伤亡仅有2到3人,伤亡大大降低。除了上甘岭战役,志愿军还利用坑道战术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到后期,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兵力运送基本都转入了地下。
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签订时,三八线沿线山体内部基本全有坑道。这些坑道在巩固三八线的山地防御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志愿军将之称为“打不垮,炸不烂的地下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