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位列“岁寒三友”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为“大夫”亦为“人君”,为“寿者”亦为“隐者”,被尊为“百木之长”,故为文人墨客所倾心,频繁入画。在当代中国画画家中,马锋辉的画路很宽,花鸟、人物、山水几乎无不涉猎,尤钟情于荷、醉心于松。近年来在其大量的写生手稿和作品中,其以松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可以说是“无松不成画”。

  近日读马锋辉的《万山》系列作品,有的可以直观到绵延千里、层峦叠嶂的远山;有的似乎就看不到具象的群山,远山也因淡墨渲染而产生飘渺的空灵感,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赋予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有的则是“石伴松,松倚石”,顺松之势而生发的山石让人感觉到,那山就在那松林之后。万山者,意为很多山。然观《万山》系列作品,或是远景可见的层峦叠嶂,或是隐约在群松影子里的山,或是山石相伴,或见松不见山等,皆非直接以山说山。这种有形亦可虚、无形亦可实的画法,彰显出“画山不见山,画水不见水”的意境之美,正是马锋辉艺术创作的高妙之处。他将日常生活中的万山、群松经过捕捉、提炼,通过对实物、实景的再创造、再加工,以“画山不见山”的巧妙构思将自然的万山群松化为自我胸中的万山群松,让客观之景物与主观之情思融汇,再借助笔墨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正践行了他的写生观念——“写‘神态’而非‘常态’”。从而让读者在看到松之姿态的同时,也感受到山之精神,见松知山,有群松必有万山,松和山的关系就像诗与歌、云与月、花与叶,往往能念此及彼。



  • 《万山》系列作品之一 180cm×88cm 2021年 马锋辉

  笔墨是中国书画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马锋辉认为“六法论首要之法是‘气韵生动’”,所以他强调用墨,观其《万山》系列作品,不但构图大胆,且用墨别开生面、自成一格。一是他秉承了水墨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深谙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深透领会用墨的旨趣并娴熟运用,故而在善用积墨、宿墨、泼染、破墨等法的同时,做到了“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知白守黑”。在《万山》系列作品中,虽有设色但较淡、较少,更多的还是墨分五色,看似单色的墨在水、笔、纸等材料的配合下有着丰富的变化,让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从而表现出各种物象的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塑造出了那松、那山的立体感。二是他的用墨以浓为主,浓墨涩笔在块面淡墨的衬托下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墨色,表达着他所要追求的松之神态和气势。由于马锋辉对中国画笔墨有着深刻的洞见,用墨虽浓,却不失鲜活,行笔沉着痛快,画出来的线条“毛、涩、松、畅”,表现出松的苍、雄、秀、深之势。

  马锋辉在艺术创作上能够“与古为徒”,同时还注重“与天为徒”,深入生活,回归自然,在写生中酝酿立意、激发热情,从而描绘出心中万山群松磅礴恢宏的气势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这正如他的写生感言:

  身临其境的体悟,在惊奇、感染、情动后寻思、琢磨对象的生意和情致,搜取、描绘出对象的本质能量,让生机和生趣活泛在画面中,这一艺术实践融入了写生者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观照,可谓凝神于物、以物传神,借以阐发“我之精神和性灵”。



  • 《万山》系列作品之二 180cm×88cm 2021年 马锋辉

  用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也见马锋辉不但能“外师造化”,更能“中得心源”。中国画讲究写生,写生是艺术家在向自然探寻创作灵感,向自然寻觅艺术理想。马锋辉认为写生要讲“图势”:“‘图’是图式、构图,当删其繁琐而得其概要,避其平庸而取其别致。‘势’乃造势、气势,是画家气度、激情和胆识在画面中的集结、彰显。”他讲的这个“图势”即古人所云的“形势”,“阴阳既生,形势出”。笔者以为,在马锋辉的《万山》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读出广大与精微、虚静与密实、朴拙与清逸等阴阳辩证统一的审美概念。

  广大与精微。“笔墨当随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必须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有着弘扬中国精神这样的“广大”境界。欲广大,须在精微方面下功夫,看《万山》系列作品,松树的傲立、虬枝盘曲、鳞皮斑驳、松针茂密,都被描绘得极其细致入微,充满着生命的律感,真实而不失浪漫,细腻而无繁琐之嫌。可谓“槎丫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笔笔生发,严谨细致,这让画作看起来更加自然、真实,正应和了“好画贵于精微”。在尽精微的同时,马锋辉还能致广大,大写意的笔触既师造化又师我心,用笔精准而又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构图上大开大合,画面壮阔、气势峥嵘,让笔下的群松尤为纵横开阖、豪迈旷达。细节的精微和图势的广大合二为一,让作品有了不用言说而通达万物的大美境界,彰显出马锋辉大匠而慎微、大气而低调、“心思微,魄力大”的品格。既有精深的思想、精湛的技艺,又有高远的眼界和缜密的思维,从而在创作上能小处着眼、大处运笔,细节无遗漏、大局不缺失,这样的作品自会有磅礴雄浑的气势和深邃悠远的意境。



  • 《万山》系列作品之三 180cm×88cm 2021年 马锋辉

  虚静与密实。读《万山》系列作品,近景的松树多浓墨重写为实,笔力老辣稳健,墨气淋漓苍茫,有华滋浑厚、沉实遒劲之势;远景的或山或云或松,多以淡墨勾勒为虚,虽淡却不失其华,有着秀逸之韵、空灵之势、淡雅之趣。可以说,笔墨处为实,笔墨外(空白)为虚;而笔墨处的浓墨重写为实,淡墨渲染为虚。画面中没有绝对的虚,也没有绝对的实。如马锋辉笔下那先干后湿、层层积染的松针,密实而有厚意,然能聚能散,实处之中留有“白”,密处有深浅,虚实相生而形神兼备,让画面更加深远而空灵。他在创作中精心组织和经营虚实,在画面结构布局上有主有次,虚实分明,以“实处就法,虚处藏身”,故而那笔墨层次丰富、看似密实的画面因用笔灵动、布势奇巧而苍润有致、含蓄传神;而那些寥寥数笔甚至完全笔墨之外的留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计白当黑,以虚映实。

  朴拙与清逸。《万山》系列作品能使人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蕴含天成之趣、奇逸之美、酣淳之味。这是由于马锋辉的创作源于写生,他的笔墨语言朴拙。拙者,乃“大巧若拙”,技法高超纯熟而贵真脱俗,下笔本于心行而无匠气、市气、戾气、江湖气,有的只是书卷气和金石气。由《万山》系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深纯粹的笔墨语言、至真至美的审美意境来看,为人方正、率真、质朴的马锋辉在创作中是一种“因寄所托”“游目骋怀”的任情适意、意气风发的状态,胸中有逸气、笔下有逸趣,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见朴拙之美的同时,还有清逸的气息。画面是平和安静的,没有皮相上的丑恶秽气,也没有气息上的乖戾狂乱,这也在陈述一个理念——风格见人格,画品即人品。拙朴见清逸,不仅表现出作品自然自在的审美形态和美学思想,也彰显出马锋辉的精神气格和审美追求。由于朴拙是褪去浮华、还以本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生动的,所呈现出来的趣味也是雄强之中有清逸、苍拙之内有韵致,壮阔之下有静气,所以《万山》系列作品在“夺人”的气势之下,其内容是蕴藉含蓄的,让人们百看不厌,余韵无穷。



  • 《万山》系列作品之四 180cm×88cm 2021年 马锋辉

  阴阳由对立而和谐统一,正是中国画审美的基本理念和依据。马锋辉在创作中正是凭借诸如广大与精微、虚静与密实、朴拙与清逸等丰富的辩证关系,不仅在创作中完成了自我“图势”语言的建构,也由此完成了视觉性与艺术性及哲学性在根本上的统一。读马锋辉的《万山》系列作品,我们看到的是松但不止于松,透过那松看到的是万山,看到的是他那“万松时洒翠,一涧自流云”的文人情怀,一种信步自然状态下的虚和静穆、洒脱逸然,体现出他对艺术本体纯粹而率真、古雅而高格的追求,也体现出他对中国画传统美学守正创新。

  透过那松、那山,我们可以感受到马锋辉正在践行用笔墨语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彰显出当代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量和新时代艺术传承发展的担当——“文之道,时为大”,这是一种合于时宜、因时而变的文艺美学观。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知行合一,不只是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是把这种绘画美学思想付诸实践创作彰显出来。

  (作者彭庆阳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抱云堂书院副秘书长。)



  马锋辉,1963年生,浙江浦江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美术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一级美术师。曾任吴茀之纪念馆馆长,浙江美协秘书长,浙江美术馆馆长(首任),浙江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艺术委员会主任。

  其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展”“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曾获“二○○○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银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收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