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中江南女子的温婉灵动
蒲扇轻摇间尽显诗意
雨夜黑伞下的特务追逐
压迫感直击人心
旗袍舞的曼妙与试探
暗藏刀光剑影
人生第一部舞剧的最佳选择
反复N刷的必看经典——
荣获众多奖项
被誉为「国内舞剧天花板」
由上海歌舞团创排
中国舞坛“双子星”韩真、周莉亚指导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将于2025年10月30日-11月2日
重磅登陆杭州大剧院
今日11:30早鸟9折正式开票!
杭州大剧院小程序
有好剧票务小程序
开吧APP
大麦APP淘麦vip
同步开售
*点击海报 直达购票通道
巡演四年 热力不减
被观众称为“舞剧天花板”
一刷再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取材自“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李白,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
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把人们瞬间带回到解放前夕那个风声鹤唳、蛇龙混杂的旧上海,一个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一个史诗般的大时代。
总编导周莉亚说,“红色文化这几个字本来就是标签。但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红色叙事还是其他,你只是选择了那个时代而已,而我们最终要表达的,都是人性。”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一个个“真实”的角色,是蛰伏在对手心脏的一把尖刀,有红色的心、过人的胆,但这一切又都隐藏在平凡的日常里,他们为了信念奋不顾身,柔软底色下是万死不辞的坚韧。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燃烧着的是一片炽热的理想与崇高的信念。
“电波”为何值得一看再看,这部舞剧里有许多值得细品的细节,它们也更真实地还原了李白烈士的生活,例如:
每天李侠回家,兰芬都会拿起扫帚扫地。据李白烈士纪念馆第三任名誉馆长吴德胜接受采访时介绍,这是为了查看李白是否被人跟踪;
李侠在发报时,会拿起桌上的一个收音机上楼,然后做出接线圈的动作,这是当年党的机务员涂作潮发明的简易电台,只在普通收音机上做简单改造,便是一部电台,一旦有情况,只要将线圈扯掉,谁都看不出来;
李侠牺牲时,黎明已至,兰芬抱着孩子出来,也是当年的真实情节。裘慧英不知道丈夫已经在5月7日被敌人杀害,上海解放后,曾抱着孩子到提篮桥监狱寻找丈夫。
2020年春晚,一舞《晨光曲》技惊四座,蒲扇、板凳、旗袍、悠长的音乐、柔美的江南女子身姿⋯⋯组成一副经典的上海弄堂画卷。
《晨光曲》的音乐来源于1934年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曲,作曲家任光为了写好这首歌,曾特意实地观察渔民们的辛苦劳作。
《渔光曲》曲风悠扬舒缓,仿若海浪一波波拍打到岸边,在淡淡的忧伤中叫醒了“上海的早晨”:阿姨姆妈坐在矮凳上,轻摇蒲扇,时而轻轻吹一下炉火,时而轻抬纤手,抹去额头上的汗珠,这是老上海人最熟悉不过的画面。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女人们站起身来,向前走去,摇曳的旗袍裙角,优雅曼妙的舞步,江南女子的柔软和美好尽在眼前。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这段群舞,比春晚的独立片段有了更多的含义。李侠和兰芬战斗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既要带着极高的警惕,又要“潜伏”于闹市中,和普通人一般生活。
舞剧并没有像传统红色剧目那样,脸谱式地塑造英雄,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细节,让现代观众了解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句话:侠骨柔情,才是真英雄。
更珍贵的是,舞剧里的呈现并非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当年战斗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们真实的写照。
在《IT时报》相关报道《石库门里的红色通信》中,记者们通过整理史料、采访烈士后人,了解到当年诸多细节:
“电台三烈士”之一秦鸿钧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给孩子变一会魔术、吹一次口琴;
过中秋节的时候,李白带着裘慧英去街上的商店逛一圈,指着橱窗里的各色各样月饼说道,这是豆沙的,这是莲蓉的,“我们饱了眼福,看过就等于吃过”;
另一位烈士张困斋,为人正直真诚,酷爱读书,一生以书为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越了解这些“真实”的英雄,越容易“爱”上这样的英雄。正如剧末所言: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演出时间 | Time:
2025年10月31日 周五 19:30
2025年11月1日 周六 19:30
2025年11月2日 周日 19:30
(本场演出时间约135分钟,含15分钟中场休息)
演出地点 | Place:
杭州大剧院·歌剧院
演出票价 | Price:
880/780/580/380/180元
早鸟9折:3月31日24点截止
580元及以上价位参与
选座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场演出为合作演出
使用杭州
地区工商
用卡
还可享受满
300元,随机立减,最高
减免88元
来源:杭州大剧院
值班编辑:汪清一审:王茜茹
二审:余婕终审: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