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一记惊雷劈在老特拉福德的上空。当格雷泽家族完成对曼联的收购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在商业与竞技双线高歌猛进的红色帝国,就此被命运按下了倒车键。
2005年5月,这群美国人顶着曼彻斯特的滂沱大雨与球迷的滔天怒火,在一连串堪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巧合中,完成了对英超第一足球俱乐部的恶意收购。《每日电讯报》近日深度起底了这段往事,曾经零负债、运营健康的红魔,如何在杠杆收购的资本游戏中被套上沉重枷锁,直至二十年后仍在吞咽苦果。
在那个英超老板多是本土大亨或个性富豪的黄金年代,来自佛罗里达的格雷泽家族仿佛来自异次元。据知情者回忆,曼联董事会对这群"社交尴尬症患者"的初次会面印象深刻:他们既没有英伦绅士的腔调,也不似中东金主般张扬,甚至在谈判桌上频频做出令人错愕的举动。
最经典的画面发生在收购前的关键会议上。"他们急切地向我们展示戴在手上的超级碗冠军戒指",某位亲历者至今难忘当时的荒诞场景,"这在足球世界的掌门人身上简直闻所未闻,我们都不知该如何接话。"要知道,这个家族的主要产业是房地产,唯一与体育沾边的,是两年前刚捧起NFL最高荣誉的坦帕湾海盗队。
格雷泽家族能趁虚而入,还要从震惊足坛的"直布罗陀岩石"事件说起。这匹创下七连冠神话的传奇赛马,让时任主帅弗格森爵士与爱尔兰股东马尼耶、麦克马纳斯彻底撕破脸。当"老爵爷"为争夺种马权将俱乐部告上法庭时,红魔董事会早已暗流涌动。
《电讯报》披露,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鏖战,让格雷泽嗅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弗格森在球迷中日益高涨的威望,爱尔兰双雄开始担心自己在赛马界的核心利益受损。从赫里福德赛马场的抗议活动,到切尔滕纳姆赛马节面临的威胁,资本的天平开始倾斜。
此时,首席执行官大卫·吉尔选择站队新东家,而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埃德·伍德沃德更是在2005年初的董事会上力排众议,为杠杆收购计划摇旗呐喊。最终,马尼耶与麦克马纳斯带着1亿英镑的巨额套现拂袖而去,留下格雷泽家族在2005年5月12日这天,以76.2%的绝对控股权完成了世纪并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老板上任首日竟要躲在警车后备箱里仓皇逃离,只因门外是山呼海啸的红色怒火。
美国人入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俱乐部百年沉淀的文化根基。最令人咋舌的当属他们对球衣赞助商沃达丰的"傲慢"态度,据内部人士透露,格雷泽家族根本不满足于单一合作,而是同时向200多家企业抛出橄榄枝,在多方博弈中坐地起价。
从美国国际集团(AIG)到马来西亚亚洲航空,从在线博彩巨头Mansion Bet到韩国LG电子,每个以为自己即将中标的公司最终都成了资本游戏的棋子。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2006年4月,被戏耍的Mansion Bet愤然召开新闻发布会,控诉曼联存在"双重交易"的欺诈行为。
而真正揭开格雷泽商业帝国面纱的,是那位恰好在洛克浦投资公司担任高管的死忠球迷安迪·格林。2010年,他在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个家族64处商业地产中,63处都背负着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些被杠杆撬到极致的资产组合,税后净利润竟不足1000万美元,多数物业早已资不抵债。
"他们就像永远在刷爆信用卡的暴发户",格林的评价一针见血。当格雷泽把商业地产的赌徒思维复制到足球领域,等待红魔的注定是恶性循环。二十年吸走数亿英镑分红,留下的是堆积如山的债务与年久失修的卡灵顿。
如今,梦剧场穹顶下的红魔拥趸终于看清:那场始于赛马场的资本暗战,原来早为今日的满目疮痍写好了注脚。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