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佛山一家塑料模具公司因为一纸加班通知冲上热搜。通知里明确要求:员工每月至少加班10晚以上,否则社保个人缴纳部分就得自己掏腰包。消息一出,网友炸锅:“这算不算变相强制加班?”“自愿加班还能和社保挂钩?”在一片质疑声中,公司却回应称这是“为员工谋福利”。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
一、企业“神操作”:加班=社保补贴+提成
根据公司通知,员工若每月加班满10晚(每晚3小时),公司会代缴社保个人部分(约400元),同时还能拿加班费和业务提成;若不达标,个人需自行承担社保费用157。
乍一听,这像是“用加班换福利”。公司负责人解释:“加班是自愿的,但多劳多得,员工既能赚更多钱,又能省下社保开支。”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假设每晚加班费50元,10晚就能多赚500元,加上社保补贴400元,相当于每月多出近千元收入。对于基层工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可观的额外收益。
二、争议焦点:自愿还是变相施压?
尽管公司强调“自愿原则”,但通知中“不加班就扣社保”的条款让许多人质疑:“这难道不是威胁?”有劳动法专家指出,企业将社保缴纳与加班挂钩,可能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中“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报酬”的规定。
不过,也有支持者认为,企业不过是将“隐性加班文化”变成了明面的激励政策。相比某些公司强制加班却不给钱,甚至倒扣工资(如惠州某电池厂曾因“未满10小时算旷工”被曝光),佛山这家公司至少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回报。
三、企业“反向内卷”:福利还是套路?
近年来,职场“反内卷”成为趋势。比如美的集团明确禁止形式主义加班,要求员工准点下班2;而这家佛山企业却反其道而行,用经济激励鼓励加班。这种模式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制造业基层岗位的现实:工人收入普遍偏低,加班成了提高收入的刚需。
公司负责人提到:“我们许多员工主动申请加班,因为能多赚一份钱。”这或许戳中了一个真相——在部分行业中,加班费仍是员工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与其批判企业“压榨”,不如思考如何让加班制度更透明、更公平。
四、网友态度两极:有人骂,也有人赞
社交媒体上,争议激烈。反对者认为:“社保是基本权益,凭什么和加班绑定?”支持者则反驳:“总比强制免费加班好,至少钱给到位了。”还有打工族现身说法:“我宁愿多加班多赚钱,社保自己交也认了。”
五、企业管理的“灰色创新”
抛开法律争议,这家公司的做法或许暴露了当前劳资关系中的一种“灰色创新”——用经济利益替代强制命令。相较于某些企业通过PUA话术逼员工“自愿加班”,佛山这家公司至少把规则摆上了台面。
但问题在于,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若员工因身体或家庭原因无法加班,是否会被变相淘汰?企业若真想为员工谋福利,或许更应提高基础薪资,而非将社保与加班捆绑。
结语
加班换社保,究竟是“双赢”还是“剥削”?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事件撕开了职场生态的一角:当加班成为部分人改善生活的无奈选择时,企业和社会的责任,不应止于“给钱”,更要思考如何让劳动权益真正回归“自愿”与“公平”。
#公司回应加班10晚可帮缴纳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