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一路向北
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
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一切如此美好
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
都是含情脉脉的 ”
这是近日冲上热搜的作文片段
作文标题是
《旧轨还乡》
作者是在浙江求学的内蒙古女孩儿张潇冉
她用细腻的笔触
把对家乡内蒙古的思念娓娓道来
引发网友的共鸣
整篇文章句句不提思念
但句句都是思念
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引发我们思考
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乡
让张潇冉魂牵梦绕?
是北方的辽阔
张潇冉在作文里写到
“火车一路向北
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
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张潇冉的家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对许多内蒙古游子而言
在城市中生活时间久了
就会特别怀念内蒙古的空旷与辽阔
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
横跨东北、华北、西北
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大湖泊
一眼望不到边
极致的辽阔感赐予了内蒙古人无边的乡愁
与其他地方的城市相较
内蒙古的城市街道笔直宽阔
没有拥挤的高楼大厦紧密挤压
更多的是开阔的视野与自然的和谐
在呼和浩特
抬头就能看到北边矗立的阴山
在包头
出门就能漫步于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
在乌海
转个弯就可以欣赏沙漠与海的奇观
在巴彦淖尔
随时能探秘黄河湿地美景
对于在外的内蒙古游子来说
当他们在外感受到都市的压迫与喧嚣时
总会怀念故乡那份辽阔带来的心灵慰藉
是熟悉的感觉
“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
和着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
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在少女的作文细节里
方言和绿皮火车的“哐当”声
是刻在她感官里的记忆图谱
干甚了、袭人、圪蹴下、不机密
对于许多在外的内蒙古人
当听到这些熟悉的口音
仿佛瞬间回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
那种亲切感和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
正如有人所说
“一声乡音,浓浓乡情。”
这种乡音土语的力量
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替代
除了熟悉的声音
那些熟悉的味道也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味蕾是乡愁的忠实信使
早晨的烧麦、杂碎、焙子
入夜后的羊肉串、冰煮羊、涮羊肉
更有妈妈版的烩菜、炖羊肉、焖面
这些承载着家乡味道和记忆的美食
也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感官上的记忆是非常独特的
无论走到哪里
这些熟悉的声音、香气、味道
就像一座桥梁跨越时空
连接着游子们的过去和现在
是亲情的记忆
少女的作文孕育于回乡探望亲人
在作文的结尾
她写道
“火车抵达老家
见到姥姥的那一刻
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
如潮水决堤 夺眶而出”
对于许多人来说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家乡的亲人朋友
是最让人难以割舍的部分
像席慕容虽然并不是在内蒙古长大
但她的作品常常呈现出对内蒙古深深的乡愁
比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容对内蒙古的乡愁
实际上是源于她对父母和家庭的深切感情
亲情在内蒙古人心中的分量是极其重的
前不久
父母驱车千里给远嫁女儿惊喜
女儿看到父母后瞬间泪奔
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
在聚会上讲述对家乡呼和浩特的爱
他说
“全世界转完了还得回来
因为这是妈妈的故乡”
《旧轨还乡》引发的共鸣
实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显影
在这个迁徙成为常态的时代
每个人都是携带乡愁的候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铁、飞机可以当天往返故乡
绿皮火车的“哐当”声也成了乡愁的一部分
无人机航拍下的草原再壮美
也替代不了儿时在草地上奔跑的触觉记忆
当视频通话能够穿透时空阻隔
我们依然渴望触摸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
因为内蒙古的每一寸土地
每一道风景
每一种味道
都深深地印在了游子们的心中
无论走到哪里
内蒙古永远是他们最温暖的港湾
来源:奔腾融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赵静炜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