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2025开年三个月,汽车后市场已经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变化。

其中之一,就是供给端的出清速度加快。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主机厂端。

传统燃油车主机厂已经开放原厂件和原厂服务,大量具有原厂服务需求的车主涌向独立售后。

在新能源赛道,部分新能源车企陷入经营困境,对售后业务掌控力下降;同时,随着新能源车龄稳步增长,每年有超过100万新能源车出保,都带来了新的业务需求。

二是4S店端。

最近4S店保养套餐爆雷事件频频发生,这是4S店倒闭潮带来的连锁反应,进一步降低车主对于4S店的信任度。

另外,燃油车平均车龄持续增长,4年+汽车加速脱离4S体系,进入独立售后。

三是汽服店端。

根据不少行业人士的观察,开年以来汽服店关闭情况比往年更为严重;而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汽服店注册数量断崖式下滑。

我们经常说,汽车后市场的供给侧长期处于过饱和状态,过去主要依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业务暴利,养活了3万4S店和60-70万汽服店。

如今,消费端变得更加透明和理性,倒逼供给侧加速出清。

那么,对于依然留在牌桌上的门店而言,汽车后市场或许进入了出清红利期。

一、主机厂出清红利

近几年,汽车行业的最大震动应该来自于上游主机厂。

一方面,燃油车销量持续受到新能源的冲击,导致国内汽车品牌迎来一轮大洗牌,不少合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企遭遇破产倒闭潮,包括威马、爱驰、合创、奇点、高合、哪吒等众多品牌,要么直接倒闭,要么破产重组。

上游主机厂的震荡,无疑会影响售后市场的格局。

从两个维度看待这一格局影响。

在燃油车维度,近几年,以合资车企为代表,退出中国市场的车企达到几十家,在他们退出之后,势必留下大量的售后市场真空。

与此同时,留在汽车后市场的燃油车主机厂,从2024年开始,主动向独立售后市场开放原厂件和原厂服务,降低自身品牌车主的售后服务成本,用以提高品牌满意度。

燃油车主机厂的被动出清和主动开放,促使大量车主脱离主机厂体系,走向独立售后市场。

在新能源维度,主机厂出清效应更为明显。

早期,新能源车企采取直销的方式直接运营车主,同时利用授权体系对售后服务进行强管控,跳过了燃油车时代的4S体系。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使得新能源车企的动荡会更为直接地传导至售后端,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从创业试错阶段,逐渐过渡到格局稳定阶段,头部效应愈发明显,而中部和尾部的新能源车企相继被淘汰出局。

去年的威马、爱驰,今年的合创、哪吒,都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更为麻烦的是,近两年倒闭的新能源车企的交付量已经比较可观,所以售后连锁反应更为突出。

当然,这批售后无门的新能源车,对于独立售后市场就意味着溢出流量。

一家杭州汽服连锁负责人告诉汽车服务世界:“此前,哪吒的售后管控非常严格,利润并不高,现在哪吒无暇顾及售后,不少授权门店关闭,导致我们现在的哪吒维修生意很好。”

第二,汽车服务世界根据过去8年的新能源销售统计过,从2025年开始,每年至少有100万新能源车过保,行业进入新能源过保元年。

与此同时,诸如特斯拉等交付时间较长的品牌车型,过保时间更早,导致对应品牌的专修门店陆续成立,比如连顺、华胜相继开设特斯拉专修门店。

第三,即便是推出三电终身质保的新能源车企,本质上是一个有限质保的形式,更多地还是一种营销策略,导致即便是在质保期内,车企授权体系的售后成本也不低。

其中,电池维修和更换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包单件零整比均值为50.96%,超过了整车的一半价格,特斯拉就出现了“维修电池16万,更换电池22万”的特殊现象。

总的来说,无论是燃油车主机厂的退出,还是新能源车企的洗牌,都带来了出清效应,对应的车主只有独立售后这一个选择,无疑释放出了局部业务红利。

这是第一个维度的出清红利。

二、4S店出清红利

4S店是燃油车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市场存在了二三十年,不过,4S体系的崩盘只需两三年时间。

今年以来,4S店的出清效应更为明显,并且主要体现在硬性和软性两个维度。

一是硬性维度。

这个维度的表现非常直接,那就是4S店的关门、倒闭甚至跑路,使得车主被动流向独立售后市场。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之家等渠道的数据统计,2020-2023年,超过8000家4S店退网倒闭;而2024上半年就有2000家,全年数据还未正式出炉,预计可能达到4000家。

宏观上,4S体系的售后份额已经从十年前的70%下降到如今不到60%。

虽然不少4S店推出了售后优惠政策,4S经销商集团也在大力布局钣喷中心、洗美中心等门店形态,部分4S集团的售后收入有所增长,但普遍遭遇售后毛利下降的情况。

换句话说,虽然4S店愈发重视售后业务,但却是以高成本运营为代价实现售后增长,不太具有持续性。

二是软性维度。

以今年年初的两个案例为例,北京沃尔沃4S店和沈阳捷豹路虎4S店,相继闭店,导致车主的保养储蓄无法得到服务。

4S店保养套餐频频爆雷,最大影响不在于个体车主的流失,而是全体车主对于整个4S体系的信任,逐渐瓦解殆尽。

长期以来,4S店以专业化、标准化示人,车主不太信任独立售后“脏乱差”的形象;近几年,随着4S店不断爆雷,同时独立售后更加重视5S建设,车主对于两个服务体系的信任度也发生了逆转。

这是更为根本性的影响。

在信任度之外,车主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也有变化,4S店价格高、位置偏、时效差等劣势,在车主的价格敏感度之下愈发突出,导致越来越多车主主动放弃4S体系,选择独立售后的汽服店。

所以,在硬性和软性两个维度的综合影响下,近两年,大量车主正在从4S店流向独立售后的汽服店,不少汽服店经营者也表示,现在是抢占4S流量的好时机。

对于独立售后市场来说,4S店出清红利是不容忽视的局部机会。

这是第二个维度的出清红利。

三、汽服店出清红利

在主机厂和4S店两个外部角色之外,也不能忽视独立售后自身的变化。

首先,从结果上来说,汽车服务世界与多个行业人士沟通后了解到,开年之后汽服店倒闭转让情况越来越严重。

恒泰郑永杰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理论上现在是区域连锁扩张的好时机,因为倒闭的多了,门店好找了,房租也便宜了。”

南宁一家连锁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在以入股的方式收取微亏的门店,为门店导入管理、形象、供应链等。

综合了解到的市场信息,汽车服务世界判断,目前30%的汽服店盈利,40%的汽服店持平,30%的汽服店亏损;在盈利门店当中,盈利加速的占比5%,处于微利状态的占比25%。

可以看到,头部盈利效率在快速提升,尾部过剩产能正在加速出清。

另一方面,今年的开店数量则是大幅下滑。

在第三方数据平台上,选择汽车修理与维护行业,今年1月和2月成立的企业数量为2566家;而从2021年到2024年,连续4年的数据分别为11697家、15720家、16249家和13665家。

2024年开店数量已经出现下滑的迹象,到了2025年则是断崖式下滑,反映出投资人对于汽服经营的信心不足。

不少行业观点认为,未来汽服店数量可能削减50%。

长期以来,行业一直处于20%关店+20%开店的动态平衡状态。

不过,综合现阶段的闭店和开店情况,可以说,汽服店的供给侧变革已经迎来了拐点时刻。

这背后主要存在几个原因。

第一,宏观上,汽车后市场已经从增量时代步入缩量时代,行业大盘不足以支撑3万家4S店和60-70万家汽服店。

第二,车主的消费变得透明和理性,如果门店不能实现开源节流,实现整体的效率提升,基本上没有太大盈利空间。

第三,如今的门店经营不仅需要维修技术能力,还对员工管理、新媒体运营、AI等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综合性要求,门店经营者面临个人转型挑战。

第四,新能源车的爆发,少部分人抢占了红利,大部分人处于相对焦虑的状态,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长,还会起到加速淘汰的作用,导致不少从业者对未来相对悲观。

所以,从宏观市场和前端消费,到个人能力要求,最后到未来展望,汽车后市场在不同维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拐点时刻。

这背后存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技术革新,包括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和AI技术等行业内技术和跨行业技术。

而技术革新带来的一定是效率革新。

小拇指总裁兰建军认为:2024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粗放化经营的最后一年。

到了2025年,如果汽服店还不能实现效率升维,很可能成为被迅速出清的对象。

反过来,对于有能力有定力继续坚守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也就意味着迎来汽服店出清红利。

这是第三个维度的出清红利。

四、谁能抓住出清红利?

在宏观市场影响下,汽车后市场已经不存在普遍性红利,当下的出清红利,可以理解为局部红利,或者说周期性红利,呈现的是一种零和竞争状态。

零和竞争的表层,是部分车企、4S店、汽服店的退出,释放出车主流量,分散给仍然存活的汽服店。

更本质的,则是具备了技术优势和服务效率的汽服店,在零和竞争中首先抢占缺乏效率门店的流量,导致后者生存空间被压缩,进而完成行业流量格局的重塑。

以4S店为例,虽然一直在技术、配件、管理、服务层面拥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是建立在高成本经营的前提之下,导致综合经营效率其实并不高,被时代淘汰就是理所当然。

这就像是侏罗纪后期,大型恐龙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逐渐灭亡,而小型动物更能适应环境并进化成鸟类,一直存活至今。

所以,在行业出清红利阶段,谁能更好地利用并抓住这个时期,谁就能把握住更长久的未来。

汽车服务世界认为,以下几种类型的门店机会更大。

第一种类型,实现规模效应的全国连锁。

无论是跨行业对比,还是海外市场经验,汽服连锁一定是行业的大趋势之一,当然,在通往连锁的过程中,肯定有成功者,也有试错者。

连锁的优势,本质上是利用网点密度、成本平摊、集中采购、自有品牌推出等手段,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目前,无论是抖音的流量倾斜,还是主机厂原厂服务的溢出,都是优先选择全国连锁,道理也在于此。

当然,如果出清红利带来的业务增量无法覆盖成本,就会造成规模不效率的情况,这是全国连锁需要警惕的地方。

第二种类型,打通线上+线下、燃油车+新能源业务的区域连锁。

汽车服务世界提出过,同城流量与连锁是这个阶段的新机会,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抖音等自媒体的线上流量,具备很强的同城属性;第二,门店转让数量增长,释放出更多地理位置合适的店面;第三,新能源授权和销售业务,区域连锁可以利用资源和资金优先进入。

总的来说,区域连锁的业务丰富度更高,可以形成线上矩阵打法+线下一座城的连锁形式,比如恒泰在西安建立了几十家一站式门店,同时进入了新能源销售和授权售后领域,国合在长沙打造出了比较有品牌力的连锁,并延伸到新能源新车、售后等业务领域。

这是现阶段比较有优势的门店经营形态。

第三种类型,细分垂直领域的行业IP型门店。

这种类型的门店也可以称为细分头部门店,一方面,在品牌(车型)、客群、项目、区域等方向进行细分;另一方面,则是在垂直领域打造成为个人IP,进而成为赛道的头部。

汽车服务世界近几年专访的匠心门店或连锁百强当中,不少企业就定位于细分赛道,并且占据赛道领头羊位置,其共同点是都实现了逆势增长。

这就是做精、做小、做专的思路,利用极致的成本压缩、效率提升、技术和服务溢价,赢得生存空间。

第四种类型,能提供标准化技术和服务的门店。

长期以来,相比于汽服店,车主更信任4S店,本质上是因为不少汽服店缺乏统一标准,这体现在接车、报价等服务环节,技术维修环节,以及售后回访环节,导致车主难以感受到专业性。

然而,随着4S体系和独立售后体系的口碑逆转,无论是不是高端车主、细分赛道,消费者当然倾向于选择更具标准化、更具专业性的门店,这是任何一种业态的必然趋势。

所以,所谓的出清红利,换个视角,也可以用专业红利来表述。

小拇指兰建军就认为:“内卷的本质是低效率供给过剩。如果你是被卷方,注定熬不过去;只有你能卷别人的时候,才能看到未来。”

靠什么卷?

不是低价,而是专业和效率。

下一阶段,汽车后市场一定会奖励那些相信并坚持专业、品质、价值的从业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