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声明:本虚拟文章仅为创作产物,不针对特定个人或团体。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曹副局长,你确定要这么做?"文旅局局长李明德面色凝重,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忧虑。
曹建国抬起头,目光坚定:"李局,精简人员是县委决定,我们必须按照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来评判,不能有例外。"
"可是她是——"
"我知道她是谁,"曹建国轻轻打断,声音低沉而坚定,"但在公事面前,我们不能看身份看关系。这是郑书记反复强调的原则。"
李明德长叹一口气,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这是在捅马蜂窝啊,后果想过吗?"
曹建国凝视着窗外的丹凤山,沉默片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总得有人站出来做正确的事。"
01
丹凤县,一个坐落在华北平原上的普通县城,因县内的丹凤山而得名。
虽然不是什么富裕地区,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县里的经济有了一定起色。
不过,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日益臃肿的行政机构和不断增加的财政负担。
二月的一个周一,丹凤县政府大院里,一辆挂着省城牌照的黑色轿车缓缓驶入。
车门打开,一位身材挺拔、面容坚毅的中年男子步伐稳健地走下车来,这就是新任丹凤县县委书记郑卫国,从省委组织部空降而来。
郑卫国的到来如同一阵清风吹进了丹凤县的官场。他不事张扬,却雷厉风行。
上任第三天,他就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会,会上他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丹凤县机关人员占全县财政支出比例多少?"
县长李志强递上一份材料:"报告郑书记,目前我县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共计3680人,工资及各项补贴年支出2.96亿元,占县财政总支出的32.5%。"
郑卫国听后,眉头紧锁:"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养人,还怎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常委们面面相觑,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郑卫国环视一周,语气坚定:"我提议,立即启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工作,在一年内将人员编制精简20%,财政支出相应减少5000万元。各位有什么意见?"
没人敢于直接反对这个提议。县长李志强思索片刻,率先表态:"我完全赞同郑书记的提议。丹凤县财政负担确实过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是必要之举。"
其他常委见状,也纷纷表示支持。组织部长王建军略显谨慎:"郑书记,精简人员确实必要,但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尤其是一些有背景的人员..."
郑卫国目光如炬:"精简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以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为标准,不看资历,不看关系,一视同仁。这是我的底线,请组织部门牢记。"
会议结束后不久,《丹凤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并成立了精简机关人员领导小组,由郑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县长李志强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消息很快传遍丹凤县的各个机关单位,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文旅局的办公室里,局长李明德刚放下电话,面色阴沉。
"怎么了,李局?"曹建国推门进来,他是文旅局的副局长,主管人事和行政工作,在局里工作已有十五年,是出了名的直言不讳。
李明德叹了口气:"县里下文了,要求各单位精简20%的人员,下周一前报送初步名单。"
曹建国沉思片刻:"这是好事啊,我们局确实有些人闲着没事做,白拿工资。精简一下,提高效率,挺好。"
李明德摇摇头:"话是这么说,但具体到人,就复杂了。尤其是..."他欲言又止。
曹建国心领神会:"你是说孙科长?"
提起孙科长,文旅局的人都知道她的特殊背景——她是市委书记赵志明的妻子。
虽然名义上是文化科科长,但实际工作参与很少,每月出勤天数屈指可数。
不过因为她的特殊身份,局里上下对她都格外礼遇,从不敢有半点怠慢。
李明德点点头:"这事确实棘手。不过精简名额有限,或许不会涉及到她。"
曹建国不置可否,只是默默点头。
第2天, 文旅局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县委关于精简机关人员的精神。
会议上,李明德用了半个小时详细解读了县里的文件精神,强调精简工作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财政负担,是一项必要的改革措施。
"为了公平公正地开展精简工作,我局决定成立精简机关人员办公室,由我担任主任,曹副局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李明德宣布道,"精简将按照工作表现、能力水平、出勤率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确保公平公正。"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孙科长姗姗来迟。
她今年五十二岁,保养得宜,穿着考究的驼色风衣,踩着高跟鞋,一脸倦容地走进会议室,随意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边听边玩手机,对会议内容似乎兴致缺缺。
曹建国注意到她的表现,眉头微皱,但没有说什么。
会议结束后,他主动找到李明德:"李局,精简名单我来负责初步筛选吧,我对局里各科室人员的工作情况比较了解。"
李明德有些犹豫:"这事挺敏感的,要不咱们组个小团队一起来?"
曹建国摇头:"人多嘴杂,容易走漏风声,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我先搞个初稿,然后咱们局领导班子再讨论修改。"
李明德思量片刻,点头同意了。
02
接下来的几天,曹建国埋头于人员考核资料中,仔细分析每个人的工作表现、出勤率、业绩贡献等指标。
他按照郑书记要求的标准,不看资历,不看关系,只看实际工作表现,初步筛选出了十五人的精简名单,约占局里编制人员的18%,接近县里要求的20%目标。
精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整理出名单后,交给曹建国审核。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名单中并没有孙科长的名字。
"为什么孙科长不在名单上?"曹建国问道。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曹局,孙科长她...她是市委赵书记的爱人,我们考虑到..."
曹建国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解释:"把考核资料给我看看。"
翻阅考核资料后,曹建国眉头紧锁。
数据显示,孙科长去年全年出勤不足八十天,几乎没有参与任何实质性工作,连基本的科室会议都很少出席。按照精简标准,她理应名列前茅。
沉思片刻后,曹建国拿起笔,将孙科长的名字郑重地添加到了精简名单上。
"曹局,这...这样合适吗?"工作人员小声问道,语气中充满担忧。
曹建国抬头,目光坚定:"精简工作必须坚持原则,以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为标准,不看资历,不看关系,一视同仁。这是郑书记的原话,我们必须执行。"
第3天, 文旅局召开精简人员讨论会,局领导班子全部参加。
李明德首先讲话,强调精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请曹建国介绍初步筛选情况。
曹建国拿出名单,开始一一念读,到最后一个名字时,他停顿了一下,然后清晰而坚定地说道:"孙丽华,文化科科长。"
会议室内瞬间寂静,几秒钟后爆发出一阵低声议论。李明德脸色大变,其他几位副局长也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
"曹局长,你确定没有搞错?"文物科科长小声问道。
曹建国神色平静:"没有搞错。按照精简标准,孙科长年龄已超过50岁,去年出勤不足正常工作日的40%,无实质性工作业绩,符合精简条件。"
李明德深吸一口气,试图控制自己的情绪:"曹局长,我理解你严格执行标准的初衷,但孙科长情况特殊,她是市委赵书记的爱人,这...这样处理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局长,正因为她是市委书记的爱人,我们更应该严格要求。"曹建国语气坚定,"如果连这样的人都要特殊对待,我们如何向其他被精简的同志交代?如何向郑书记交代?"
其他几位副局长也纷纷表态,大多认为精简孙科长不妥,建议另选他人。
眼看讨论陷入僵局,李明德提议:"要不这样,我们举手表决,看看大家的意见。同意将孙科长列入精简名单的请举手。"
会议室内,只有曹建国一人举起了手。
李明德松了口气:"看来大多数同志不赞同将孙科长列入精简名单。曹局长,你是否可以考虑调整一下名单?"
曹建国沉默片刻,突然说道:"李局长,我想请问一下,精简名单最终是由我们局自行决定,还是要上报县委精简领导小组审批?"
李明德一愣:"按照县里文件精神,各单位精简名单需报县委领导小组审核备案。但通常情况下,只要名额符合要求,县里不会过多干涉具体人选。"
曹建国点点头:"那我提议,将两份名单一并上报,一份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份,另一份是加上孙科长的。同时附上孙科长的考核资料,由县委领导小组最终定夺。"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李明德思索再三,勉强同意了曹建国的提议:"可以这样操作,但我需要事先向县长汇报一下。"
03
会后,李明德立即前往县政府,向县长李志强汇报了这一棘手情况。
李县长听完,也是一脸为难:"这事确实敏感。赵书记虽然是市里的,但对咱们县的事情一向很关心,尤其是涉及到他家人的事情,更是格外在意。"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李明德苦笑道,"但曹建国这个人向来刚直,认准的事很难改变主意。他坚持要将两份名单一并上报,由县委领导小组定夺。"
李县长沉思片刻:"这样吧,我先和郑书记沟通一下,看看他的态度。你先回去,暂时不要打草惊蛇。"
当天晚上,县长李志强在县委大院找到了郑书记,将文旅局的情况如实相告。
没想到郑书记听完后,非但没有露出担忧之色,反而面带赞许:"曹建国同志做得很好,精神可嘉。精简工作就应该坚持原则,不搞特殊。"
李县长有些吃惊:"郑书记,这可是市委赵书记的爱人啊。万一..."
郑书记打断了他的话:"李县长,记住,改革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不能一遇到阻力就退缩。这次精简工作,就是要立一个标杆,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决心。至于赵书记那边,我来处理。"
李县长虽然心存疑虑,但也只能点头答应。第二天,他将郑书记的态度转告给了李明德,李明德听完后,心中更加忐忑。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孙科长本人得知了可能被精简的消息,勃然大怒,直接打电话向丈夫赵书记告状。
赵书记闻讯大怒,当即致电丹凤县县长李志强,声色俱厉地质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