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历史事件改写,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早听了李济深的话,也许我们就不用长征了。”周恩来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字字落地有声,整个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大家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有人低声嘀咕:“李济深?那个当年和蒋介石走得近的李济深?他也能当副主席?”
另一个人压低了嗓音:“别忘了,他当年可是参与过‘清共’的,杀我们共产党人的时候,可一点没手软!”
还有人忍不住站了起来,直接说道:“周总理,这样的人,怎么能提名他?咱们这些人流血牺牲,难道就是为了把这样的人放在台上?”
周恩来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扫了一圈会场,随后语气平静地说道:“同志们,有些事需要回头看,有些人也需要重新认识。如果你们了解李济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或许就不会这样说了。”
他的话让会场稍稍安静了一些,但不少人脸上的疑问并没有散去。
就在这时,李济深站了起来,脸色严肃但并不慌乱。
他环视了一圈,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坚定:“各位同志,我知道大家对我有疑虑,这很正常。我李济深的历史,我自己最清楚。可是,我想说的是,人这一生,总有看不清的时候,也总有走弯路的时候。但只要方向对了,最终还是能走到正道上来。”
会场里有人冷笑了一声:“李先生,您这话说得轻巧,可当年的‘清共’,那些死去的同志,谁来负责?您走的‘弯路’,可害了不少人啊!”
李济深没有回避,点点头说道:“我承认,当年的事,我有责任。但我想告诉大家,当年我为什么会离开蒋介石,就是因为我看清了他的独裁,看清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我没有跟着他一起沉沦,我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我认为对得起国家的路。”
他说得诚恳,会场逐渐安静下来,但仍有人皱着眉头,小声议论着。
这时,周恩来站了起来,语气更为坚定:“同志们,如果不是李济深当年暗中支持我们,红军长征会比现在更艰难。他为我们提供过物资,也传递过重要情报。你们可别忘了,历史不是非黑即白,重要的是看他现在站在哪边,做了什么事。”
有人还是不服气,小声嘀咕了一句:“他也不过是运气好,福建事变失败了才不得不靠向我们,不然他能这么快就觉悟?”
李济深听到这话,笑了笑,开口说道:“对,我承认福建事变失败了。失败以后,我是可以跑到蒋介石身边去继续当高官的,可我没有。我跑到海外,一边躲避追杀,一边通过秘密渠道和共产党接触。如果说这只是运气,那我可不认。”
周恩来补充道:“同志们,他离开蒋介石之后,不是没有代价的。他被国民党通缉,家产被抄,家人受牵连。这些事他从来没向我们提过一句抱怨。你们觉得他不够真诚,可我觉得,他的选择比我们在座的许多人都要艰难。”
听到这里,质疑的声音少了一些,但仍有不少人不说话,眉头紧锁。
会场里,李济深回忆着这些过往,语气沉稳地说道:“同志们,我知道我过去有很多错,但我可以说,我这些年的努力,没有一天是为了我自己,都是为了国家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大家还不能信任我,那我无话可说。但我想告诉大家,现在新中国站起来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委员忍不住问道:“李先生,那你觉得接下来我们该怎么走?内战刚结束,蒋介石还守在台湾虎视眈眈,总不能指望他自愿回来吧?”
李济深点点头,说道:“没错,蒋介石不会轻易服软。但如果我们能通过其他方式施加压力,比如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同时保留军事手段的准备,或许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牺牲。”
另一个委员疑惑地问:“其他方式?比如说呢?”
李济深缓缓说道:“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外交,争取国际上的支持,让蒋介石陷入孤立;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削弱他在台湾的资源。如果我们在战场之外也能取得胜利,为什么一定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话音刚落,会场里一片议论。
“蒋介石真会被经济和外交打垮?”有人低声问。
“如果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李济深说道,目光扫过众人,“我可以详细说说我的计划,但前提是大家愿意给我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