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杰“三巨头”在南京军事学院再聚首的时候,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丁伟对自己擦皮鞋的技艺颇为得意,自豪地说:“要论擦皮鞋,没人擦得过四野。”他又补充了一句:“这都是参谋长的功劳。”

丁伟提到的“参谋长”,正是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四野成立后,刘亚楼调任兵团司令,不久后又上任空军司令员。

刘亚楼向来皮鞋擦得锃亮,对军队纪律要求严苛。可一次毛主席视察空军时,却看到了他的袖口打满补丁,展现出一位将军的俭与廉。

刘亚楼的节俭,是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他出生在福建武平的一个贫农家庭,家里没有丝毫的田地。更不幸的是,母亲生下他第二天就因为营养不良去世了。

因为生活实在困难,刘亚楼被过继到一个远房亲戚家。他虽然念了几年书,但又因为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只好在外工作补贴家用。正是这段刻骨铭心的过往,让刘亚楼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

后来刘亚楼参加了红军,当上了师政委。不过那时候中央苏区遭到封锁,部队补给困难,刘亚楼自然也不会享福。长征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没有粮食,红军将士们一度用野菜、树皮充饥。

1938年,刘亚楼的境遇发生了变化。当时他在抗日军政大学当教育长,一心想到前线打仗,递交了申请书。但毛主席不同意,专门找刘亚楼谈话,说:“我给你换个地方,送你去苏联学习。”

刘亚楼心有不甘,和毛主席和中央早有安排。当时处于抗战之初,我军缺乏高级军事人才,决定派部分将领到苏联学习军事,刘亚楼也在留苏名单上。刘亚楼不敢抗命,进入大名鼎鼎的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留苏期间,刘亚楼不仅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培训,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变。苏军当时有个传统,只要是军官,必须将皮靴、皮鞋擦得锃亮,这一套刘亚楼也学会了。

刘亚楼学成后归国,在东野担任参谋长。他要求军容严整,号召东野的将领们每天擦皮鞋,擦得锃亮。

因为这件事,罗荣桓还打趣刘亚楼,说:“好你个刘亚楼,只顾擦皮鞋,连脸面都不要了。”

一旁的林总也调侃道:“他不这么做,拿不到军校的毕业证。”

三人相视一笑,都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平津战役后,刘亚楼率领14兵团南下,准备解放全中国。可部队抵达河南不久,刘亚楼就接到中央急电,让他去北京报到。

毛主席亲自接见刘亚楼,对他委以重任,组建新中国的空军。刘亚楼大吃一惊,说自己飞机都没坐过,领导空军属于外行指导内行,几番推辞。可毛主席心意已决,再加上老首长林总的劝说,刘亚楼只好从命。

从接过任命的那天起,刘亚楼便全身心扑在空军建设上,和苏联谈判买装备、建设航校、吸收干部,每一项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刘亚楼向来严谨,以治军严厉著称。刚上任他就和空军指战员们约法三章:第一,必须考虑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预算宁小勿大;第二,除非是空军建设必要款项,其他项目缓办活着不办;第三,必须考虑陆军兄弟的感受,空军的物质条件不能突出。

刘亚楼在空军狠抓军容军纪,一度引起很多人不满,说他独断专行,搞形式主义。周总理却不这么认为,力挺刘亚楼:“依我看,刘亚楼不是搞形式主义,是培养新一代的军人!”

刘亚楼在生活中、工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节俭。因为太过节俭,刘亚楼还在毛主席面前闹过“笑话”。

1952年2月14日,毛主席到空军司令部视察。刘亚楼早早等候在门口,毛主席一到,他便率队向毛主席敬礼。

刘亚楼准备汇报工作,毛主席突然说:“刘亚楼,我应该向你敬礼。”

刘亚楼愣住了,毛主席要给自己敬礼,他可承受不起。毛主席哈哈大笑,指着刘亚楼的袖口说:“你身为空军司令,是不是穿得太寒酸了?”

原来刘亚楼敬礼的时候,毛主席注意到他的袖口打满了补丁。毛主席在佩服之余,也心疼起刘亚楼来。



说起来,给衣服打补丁是刘亚楼从小养成的习惯,那时候没新衣服穿。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刘亚楼仍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他衣服上的补丁虽然多,但自己又要求军容严整,补丁尽量打得方方正正、服服帖帖的。

“这件衣服不要穿了,做两件新的吧。”毛主席下了命令。

刘亚楼微微一笑,说:“补一补还能穿。”

毛主席非常赞赏刘亚楼的节俭,不过在空军指战员眼里,这位司令员的要求未免太过严苛了。

刘亚楼当东野参谋长的时候,冬天为了节省煤炭,号召大家一起糊窗户纸。刘亚楼手巧,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糊,一直糊到满意为止。

刘亚楼风趣地说:“你们东北有句谚语,叫‘针孔大的孔,碗大的风’。把窗户糊好就进不来风了,还节省煤炭,一举两得,划算得很呐!”

部下听话,刘亚楼好言相劝,如果不听话,就怪不得刘亚楼“耍威风”了。

四野大军入关前,一名干部奉命到佳木斯工作。上火车的时候,他调来一个班的战士,把沙发、书柜这些公用物品一股脑搬上火车。当时部队明文规定,不得带走公家物品,干部不服,和列车员大吵一架。

刘亚楼赶到后,命令战士们把这些物品全部搬下来,狠狠训了这名干部一顿:“你违抗命令,胆大包天,不用上任了,回去等候处理吧!”

上任空军司令后,刘亚楼多次强调:“国家经济困难,空军经费有限,物质生活方面一定不能突出,不能做败家子。”

刘亚楼规定,空军司令部制起草文件时,除非正式文书,否则不能使用全新的纸张。他以身作则,把那些旧信封拆下来,翻面后用浆糊糊好,还能继续用。

刘亚楼要求空军精打细算,但还是有人敢惹怒这位“雷公爷”。上世纪60年代初,一名空军干部在青岛疗养院休养,回北京前让疗养院领导给他弄几斤猪肉,带回去给家人吃。

这名干部刚走,疗养院就被事情捅到了刘亚楼那里。刘亚楼很生气,将这名干部叫到办公室,讽刺他:“猪肉的味道怎么样?”

干部吓得不敢说话,刘亚楼疾风骤雨的批评又到了:“如今正处于困难时期,多少百姓吃不上饭,毛主席都带头做表率,几个月不见荤腥,你有什么资格搞特殊!”

干部被臭骂一顿,作了深刻检讨,按猪肉价格把钱退了回去。事后一些同志问:“会不会小题大做了?”刘亚楼脸色一沉,严肃地说:“这是天大的事情!”

勤俭节约,身体力行,刘亚楼在生活中处处展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1959年,刘亚楼兼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办公室主任按照规定,准备给刘亚楼换一辆“大红旗”轿车。刘亚楼不同意,说:“原来的车子还能用,为什么要换车?”

一天刘亚楼到外地视察,办公室主任利用这个间隙,悄悄把刘亚楼的车换了。等刘亚楼回到北京的时候,一辆崭新的红旗牌轿车停在了他的面前。刘亚楼不高兴,问:“我原来的车呢?”办公室主任解释说,那辆车实在太久,拉到修理厂了。

“要坐你坐!”刘亚楼拂袖而去,坐上拉警卫员的吉普车走了。

1962年,刘亚楼在杭州视察期间,因为患病住进了当地的空军疗养院。院领导为了让刘亚楼心情舒畅,当晚请他看电影,还专门把刘亚楼坐的位置换成了沙发。刘亚楼看大家都坐着木椅,立马要求把沙发撤下来。

院领导很为难,说有重要领导过来,疗养院都是这么安排的。刘亚楼生气了,说:“不管谁这么做过,我刘亚楼肯定不做!”

刘亚楼不搞特殊的作风,影响着后人。儿子刘煜滨回忆说,刘亚楼对子女们要求严格,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吃饭的时候,他要求孩子们吃多少拿多少,盘子里不许剩食物。上学的时候,家里任何事情一律不能外传,不能曝光他空军司令员的身份。

刘煜滨哈工大毕业后,想追随父亲脚步参加空军。刘亚楼不同意:“我在空军,儿子不能再到空军,学什么专业就搞什么工作。”

刘亚楼坚决不给子女们任何特殊照顾,刘煜滨也没有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一步步从基层做起,晚年出任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用另一种方式“参军”。

为提升可读性,此文历经加工与润色。剧情演绎,仅供娱乐,万勿信以为真,切莫对号入座。图文素材皆源自网络,若有冒犯侵权之嫌,请及时联络,我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谢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