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均为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图片均源自网络,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八十三岁的林秋菊在儿子戚建国家安详离世的那一天,谁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荞麦枕头里竟藏着她一生最后的心意。
当年那个从地主家嫁到农家的小女儿,为何会选择替亡姐抚养遗孤?
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执意要回到长子家中?
一切答案,都在那个看似普通的枕头里。
01
自从戚德明走后,林秋菊就在两个儿子家轮流住,每家一个月,到月底另一家就客客气气把老人家接回去。
那些年,七十多岁的她总是背着一个老旧的蓝布包袱,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个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荞麦枕头。
可谁也没想到,林秋菊去世前的那个月,刚在小儿子戚建华家住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急急催着要回到戚建国家。
当时戚建华正在县政府开会,接到妻子电话说老母亲一定要回乡下,连饭都不愿意吃了。
戚建华匆匆请了假回家,想劝说母亲多住些日子。
但林秋菊执意要走,还数落儿子:"你一个当干部的,整天忙得不着家,我一个老太婆在这里反而添麻烦。"戚建华拗不过母亲,只好开车送她回乡下。
在路上,林秋菊破天荒地要求戚建华在县城最大的布店停了一下。她买了一些新棉絮和荞麦壳,说是要换枕头。
戚建华觉得奇怪,记得上个月他媳妇才给母亲换过新枕套。但看母亲坚持,也就由着她了。
戚建国得知母亲要提前回来,显得格外高兴。他笑呵呵地跟着弟弟回去接人,路上还特意买了母亲最爱吃的槐花饼。
谁知道,这竟成了母子俩最后的一次出行。
回到家后,林秋菊的精神格外好,每天都早早起来,把自己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候余凤娟路过她房间,总能看到婆婆在整理衣物,或是坐在门槛上晒太阳。
这让余凤娟想起了四十多年前,自己刚嫁到戚家时的情景。那时候的林秋菊正当壮年,是方圆十里最能干的女人。
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她不摆架子,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总是帮衬着左邻右舍。
要说到林秋菊的故事,还得从那个动荡的年代说起。那时候的林家,虽然已经没落,但在乡里还算是个体面人家。
林秋兰是家中的大女儿,生得温柔贤淑,十八岁那年,她一眼相中了在自家干活的戚德明。
戚德明虽然出身贫寒,但为人老实肯干,是远近闻名的能手。林家上下都很喜欢这个年轻人,觉得他虽然家境不好,但是靠得住。
林秋兰的父母思量再三,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婚后的林秋兰和戚德明过得恩爱,但好景不长。生产那天,林秋兰大出血,产婆说救大人保不住孩子,救孩子怕是保不住大人。
林秋兰坚持要生下孩子,最后在产下戚建国后撒手人寰,留下嗷嗷待哺的婴儿。
得知姐姐去世的消息,当时才十七岁的林秋菊带着母亲赶来帮忙照看孩子。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奶粉这样的东西。
林秋菊抱着孩子挨家挨户去找有奶水的妇人帮忙。为了感谢这些好心人,她常常要准备鸡蛋作为回礼。
看着戚德明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照顾襁褓中的婴儿,林秋菊的心里不是滋味。
02
有一天晚上,她听见戚建国哭得撕心裂肺,而戚德明手足无措地抱着孩子直转圈。那一刻,林秋菊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一早,她就跟母亲说:"娘,让我嫁给姐夫吧。"这个提议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但林家经过一番商议后,竟然同意了。
他们觉得,这或许是对这个苦命家庭最好的安排。
林秋菊嫁给戚德明后,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抚养戚建国上。
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常常吃一种叫"下奶草"的野菜可以催奶。于是她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采野菜,希望能有一天自己也能喂养这个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秋菊终于有了自己的奶水。当戚建国第一次含着她的奶水吃饱睡去时,她哭得像个孩子。
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这个孩子的母亲。
随着时间推移,林秋菊又生下了三个孩子:戚丽芬、戚丽雅和戚建华。尽管家里的孩子多了,但她对戚建国的疼爱从未减少过。
在她心里,这个姐姐留下的孩子,就是上天赐给她的第一个礼物。
戚建国从小就特别懂事,不仅帮着家里干活,还要督促弟妹们读书。每到收获季节,他总是第一个跟着父亲下地干活。
林秋菊心疼他,常常偷偷给他塞一个煮鸡蛋,说是补补身子。
林秋菊出身地主家庭,虽然家道中落,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当其他村民都觉得读书无用时,她坚持送孩子们上学。
每当戚德明因为学费的事与她争执时,戚建国总会站在母亲这边。
"爹,让弟弟妹妹们多读几年书吧,我来多干些活。"十五岁的戚建国这样说。这句话让林秋菊心疼了很多年,每每想起都会偷偷抹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戚丽雅考上了中专,分到了区里的供销社。这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最小的儿子戚建华更是争气,不仅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还在县城当了干部。这成了戚德明和林秋菊一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
等到戚建国要结婚时,家里只有几间破旧的木屋。林秋菊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剩的几件陪嫁嫁妆变卖,给长子建了三间红砖瓦房。
当时戚德明有些犹豫,觉得用老婆的嫁妆给继子盖房子说不过去。
林秋菊却说:"老大是姐姐留下的唯一血脉,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他建几间像样的房子。再说了,这些年他帮着照顾弟弟妹妹,付出的比谁都多。"这番话,让戚德明红了眼眶。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但天不随人愿。戚德明在儿女们都成家立业后没过几年就病倒了,在病榻上躺了两年就走了。
在送戚德明最后一程的前夜,林秋菊守在灵柩旁轻声说:"老头子,你去找姐姐吧,告诉她孩子我帮她养大了,过几年我也会去找你们的……"
从那以后,林秋菊就开始了在两个儿子家轮流居住的生活。虽然小儿子戚建华家在县城条件更好,但她总觉得不如在乡下自在。
在老家,她有一群几十年的老姐妹,每天都能聚在一起品擂茶、拉家常。
最让林秋菊开心的是,每次回到乡下,嫁在邻村的大女儿戚丽芬都会来看她。母女俩一边喝着擂茶,一边说些知心话。
那些在城里根本体会不到的温馨时光,成了她晚年最大的慰藉。
03
2015年是林秋菊八十三岁大寿,四个子女都回来给她庆生。
席间,林秋菊拉着戚建国的手,对其他子女说:"你们大哥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我们几十年的母子情,一点也不比亲生的差。我走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孝敬你们大哥。"
生日过后,林秋菊跟着戚建华回了县城。可是才住了一个星期,就坚持要回到戚建国家。
回来后,她开始默默地整理自己的遗物,把那些老旧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
最让余凤娟记忆深刻的是,婆婆特意嘱咐她:"大嫂,我要是哪天走了,这个枕头就留给你,千万别丢了。"
当时余凤娟还觉得婆婆太过心思重,现在想来,一切都是老人家预先安排好的。
那天早上,戚建国还去叫过母亲起床。林秋菊应了一声说马上起来。
可到了吃饭时间还不见人影,再去看时,发现她已经安详地靠在床头离世,身边还放着早就准备好的寿衣。
在整理遗物时,余凤娟想起婆婆的话,便拆开那个荞麦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