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村里土豆丰收却无人问津。我凭借人脉帮忙销售,却被指责赚黑心钱。
一怒之下,我退回所有中介费,撒手不管。
当腐烂的气味从土豆地里飘出,当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入变成泥土,他们终于明白:做生意的背后,远比想象的复杂。
01
那天早上,我刚打开院门,就看见一群人堵在门口。十几双眼睛,像钉子一样钉在我身上。空气凝固了几秒,随后村支书周明率先开口:"老徐,咱们村的土豆你卖了不少钱吧?该把中间赚的差价退给大伙了。"
我愣在原地,看着这些和我一起长大的乡亲,脸上带着我从未见过的陌生表情。
"什么差价?咱们不是说好了吗,我负责联系买家,收取百分之十的中介费,这在合同上都写明了。"我尽量平静地解释。
人群中不知谁推了一把,几个年轻人冲到前面:"少装蒜!你每斤多赚了两毛钱,一万斤就是两千,咱村三百多户,你算算掏了多少血汗钱!"
我看向周明,他避开我的目光,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烟盒。是啊,他能不知道吗?当初可是他亲自找到我,说村里的土豆滞销,求我帮忙的。
"乡亲们,咱这生意是明明白白的。我出人脉、跑关系、垫付货款,收点中介费不过分吧?"我深吸一口气,试图让场面平缓下来。
站在最前面的老赵拍着手里的算盘:"别跟我们说这些!老徐,大伙不傻,你说什么买家给一块二一斤,实际上他们给的是一块四,那多出来的两毛钱都进了你的口袋!"
这时,一直站在后排的周明侄子高喊一声:"要我说,这钱就该退回来,分给大伙!你说是不是乡亲们?"
人群立刻沸腾起来,几十双手一齐举起,喊着"退钱"。
我看着眼前这些扭曲的面孔,突然感到一阵心累。三年前,这些人还把我当救星,如今却把我当成了剥削他们的吸血鬼。
"行,我退。"我转身进屋,拿出账本和现金,当着众人的面清点出二十多万,"这是所有的中介费,一分不少,全退给大家。"
我把钱和账本塞进周明手里,声音有些发抖:"从今天起,老徐我不卖土豆了。你们的土豆,爱找谁卖找谁去吧。"
周明侄子眼里闪过一丝得意,拍着胸脯对大伙说:"乡亲们放心,以后土豆销路的事交给我!保证比老徐卖得好!"
乡亲们欢呼着散去,只剩下周明站在我门口,欲言又止。他叹了口气,最终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
留下我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蓝得发疼的天空。
02
事情得从三年前说起。那时我在县城"丰达农产品"任销售主管,每天对接各种买家和农产品基地,忙得脚不沾地。那年清明回老家扫墓,恰逢村里土豆收获季。父亲端出一盘刚挖的土豆炖肉,我尝了一口,记忆瞬间回到了童年。
"最近土豆卖得咋样?"我随口问道。
父亲叹气,放下碗:"卖不出去,都烂在地里了。小贩子收购才两毛钱一斤,还得自己送到十里外。"
晚上,我翻看父亲的账本,心里盘算着。这土豆个大均匀,粉质适中,在城里超市能卖到一块多一斤。第二天我带着几袋土豆回了县城,找到公司采购总监王哥,请他品尝。
"这土豆不错啊,哪儿来的?"王哥连连点头。
"我们村的,能吃到两万斤。"
"一块二一斤,我全要了。"
回村后,我直奔村委会,把这消息告诉了周明。起初他不信,听完我的规划后,眼睛亮了起来。
"老徐,你是说我们村的土豆能卖一块多?"
"没问题,但我需要收取百分之十的中介费。毕竟我要垫付货款、联系物流、保证质量。"
周明拍板同意,立刻召集村民开会。场面混乱,不少人质疑。老韩站起来,嚷嚷着:"卖不卖得出去还两说呢,干嘛要给他中介费?"
我解释道:"村里的土豆确实好,但没有渠道白搭。我能拿到一块二一斤的高价,扣除我的中介费,你们每斤能拿到一块零八。现在小贩子才给两三毛,这买卖不做白不做。"
最终,三十多户村民愿意尝试,交了一万多斤土豆。
接下来的日子,我奔波于村里和县城之间。挑选土豆、装卸搬运、联系买家、垫付货款,累得腰酸背痛,但看着一车车土豆顺利送出,心里踏实。
半个月后,第一批结算。村民们排队来我家拿钱,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不敢相信的笑容。老韩拿到六千多块钱时,激动得手都在抖。
"老徐,这钱比我预想的多了一倍!"他紧握着我的手,"我家地里还有不少土豆,你看能不能也帮忙卖了?"
一传十,十传百,全村的土豆很快被预订一空。周明站在村委会门口,拍着我的肩膀:"老徐,咱村土豆的价格都被你拉高了一倍,今年大伙赚翻了。"
第一年合作结束,村里人把我当成了财神爷。谁能想到,曾经的赞美会变成如今的指责呢?
03
转眼到了第三年。这天,我正在地里帮父亲检查即将收获的土豆,听见身后有人喊我。回头一看,是村里的老张走了过来。
"老徐,听说你这两年光从咱村就赚了七八十万?"老张脸上堆着笑,但眼神却在审视我。
"不可能,全村土豆销售额也就两百多万,我只拿百分之十的中介费。"我擦了擦手上的泥土,直视他的眼睛。
老张摇摇头:"人家说你给咱们的价格是压低了的,外面收购价比你告诉我们的高。我侄子在市场上打听过。"
我还没来得及解释,他就摆摆手走了。回家路上,遇到几个村民,他们看见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打招呼,而是低声交谈,眼神躲闪。
父亲晚饭时告诉我,村里来了个"海归",是周明的侄子周新,说是要帮村里发展农业电商。这两天,他在村里各种场合"指点江山",说什么农产品销售要"去中间化",村民们直接对接市场才能赚更多。
周新找到我的时候,我正在仓库整理账目。他推门进来,随意坐下,笑得一脸和气:"徐哥,久仰大名。我想和你聊聊。"
"你好,有事?"我合上账本。
"我看咱村的土豆销路依赖你一个人风险太大,我想建议村委会组建销售团队,你看怎么样?"
我盯着他:"销售不是随便谁都能做的,需要关系网络和经验。"
他身体前倾:"徐哥说的对。但拿什么证明你给的价格是公平的呢?明明可以卖更高的价,为什么要压价?"
我当场反驳:"每一笔交易都有合同和发票,账目清清楚楚。"
周新起身离开:"别紧张,我只是随便问问。"
接下来几天,村里的气氛越来越古怪。父亲从集市回来,脸色难看:"村里都在传你从土豆里赚了大钱,压低收购价,还说你在县里买了房子,还是挨着湖的豪宅。"
我苦笑,拿出账本和合同:"这些年每一分钱都记着,买家合同上的价格就是一块二,我只拿该拿的中介费。"
父亲看了看账本,无奈地摇头:"现在不是讲证据的时候,人心都被搅浑了。"
下午去村委会交材料,恰好碰见几个村民在听周新演讲:"咱们村的土豆在市场上能卖到一块四一斤,为什么咱们只能拿到一块零八?"他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这中间差的这些,到底谁拿走了?"
村民们的目光齐刷刷转向我,眼神中的怀疑和敌意让我心里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