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注到,大家在社交媒体晒出不同的「助眠好物」:

一边是无需处方随手可得的「睡眠软糖」褪黑素

一边是医院严格管控处方的「促睡神器」安眠药

讨论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褪黑素是保健品没有治疗作用,也有人说「天然的」肯定比药物副作用小

究竟该信任松果体派出的「天然信使」,还是选择医生严选的「专业产品」?

答案或许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了解两者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异同,做出科学的选择。

褪黑素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是一种天然的激素,通过调节昼夜节律提醒入睡。

可以这样理解,它是你的生物钟校对员:当环境光线减弱时,它就会立刻向大脑发送「该睡觉了」的信号。



外源性褪黑素制剂(如缓释片、舌下含片)通过模拟这一过程来起到助眠作用。

尤其适用于昼夜节律短期失调人群,需在服用后马上关闭光源(包括电子产品光源)。



安眠药家族则派系林立,选择众多,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虽然服用褪黑素属于激素补充(非激素类药物),而安眠药属于药品

但两者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



两者均被证实可缩短入睡时间(使睡眠潜伏期减少8-20分钟)。



强调短期使用(通常不超过4周),长期依赖可能让身体忘记自然入睡的能力。

这也是很多人随着时间递进,吃褪黑素无效或者安眠药越吃越多的原因。



二者都可能引起晨起「宿醉效应」:让大脑在白天出现停摆、一片空白、无法思考的感觉。



虽都助眠,但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张表格,帮助大家快速理解。





简略了解两者的异同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安全性」都有了自己的判断。

到底褪黑素安全,还是安眠药精准?

选择因人而异,因需求而异。

比如一般来说:短期黑白颠倒的人,褪黑素略有优势;焦虑导致入睡困难的患者,安眠药则更胜一筹。



但无论想选什么,治疗失眠的更好过程都是如下两步:

第一步:找到医生,进行失眠的分型,这也是更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2024年《Nature》睡眠专题也提到:

睡眠问题的本质是身心发出的SOS信号。

药物只是暂时的救生圈,找到失眠背后的冰山才是治愈关键。

希望失眠的你能及时找到医生,而后确诊类型,挖掘原因,各个击破,找回健康睡眠!





审核医生:徐文军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