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城市人刷着4K高清追剧时,山西吕梁的老张头正攥着被剪断的卫星锅线,冲巡查队吼出四句大实话:"咱们种地的就配看雪花屏?""城里人装宽带咋不查?""专家住别墅管我炕头电视?""凭啥农民看新闻都要充会员?"这声质问,炸出了中国7.6亿乡村人口的文化饥渴。




2006年国家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卫星锅曾是重点扶持对象。可随着2018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修订,装锅农户从政策红榜跌入黑名单。数据显示,仅2022年就查处非法安装点2.3万个,可鲜有人解释:为何同是电视信号,光纤入户是现代化,卫星锅就成了"安全隐患"?




在陕西榆林某村,68岁王婶算过笔账:有线电视年费360元,相当于她种3分地玉米的收成。而卫星锅一次性投入200元能用5年——这恰是老农怒怼专家的经济账。更讽刺的是,三大运营商在农村宽带覆盖率为61%,却有23%农户因月租过高弃用,被迫回归"锅盖时代"。




河南某县执法记录显示,工作人员常以"影响市容"为由强拆卫星锅。可走进农家,斑驳墙面上突兀的白色网线箱,未必比黑色锅盖美观。更吊诡的是,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农村用户日均观看3.7小时电视购物,这正是卫星锅强行植入的广告内容——我们禁了锅,却禁不了资本对农民的信息绑架。


四川大凉山试点给出新思路:政府招标采购定制化卫星接收器,年服务费压至120元。重庆则推出"电视扶贫套餐",贫困户可凭证明免费收看12个频道。这些案例证明,与其严防死守,不如把选择权交还农民。毕竟在乡村振兴战略里,精神富足不该是奢侈品。




当我们在讨论5G下乡时,可曾听见锅盖落地时的哐当声?
当专家们论证文化普及时,是否算过农民遥控器上的经济账?
当城市荧幕播着乡村振兴宣传片时,知不知道有群人在用雪花屏当背景?
——这道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究竟该用政策铁锤砸平,还是用民生温度填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