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近期迪士尼推出的新版《白雪公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在票房上遭遇重创,口碑更是一落千丈,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
新版《白雪公主》从首映之初便显得极为低调。受邀参与首映的媒体数量稀少,记者们还被限制发言,仅被允许拍照记录。这种异常的安排,似乎已经为影片后续的惨淡表现埋下了伏笔。影片上映后,IMDb 评分最低时竟跌至 1.7 分,创下了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的历史最低纪录。豆瓣评分也未能幸免,从起初的 4.4 分一路下滑至 4.2 分。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负面评价,有人甚至调侃道:“给这部电影打 3 分以上的,要么是收了钱的水军,要么就是审美出现了严重偏差。”
这部斥资高达 2.7 亿美元(约合 19 亿人民币)的 “巨制”,本应承载着迪士尼的厚望,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大放异彩。然而现实却残酷无比,在中国内地市场,其首周票房仅为 640 万,全球累计票房也不过 1.16 亿美元。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影片亏损额度超过 14.5 亿,连制作成本的一半都未能收回。如此巨大的亏损,让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该为这一窘境负责?
在影片上映之前,不少人已经预见到《白雪公主》在中国内地票房可能表现平平,但谁都未曾料到,它会惨淡到如此地步。照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白雪公主》在内地的最终票房极有可能不会超过 900 万。一直以来,好莱坞电影中那些过度强调政治正确的作品,在内地市场确实不太受观众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部分观众对好莱坞大片抱有情怀和滤镜,更何况《白雪公主》背后还有迪士尼公主这一强大的 IP 作为支撑。
“皮肤像雪一样白”,这是《白雪公主》原著中的核心设定,也是无数观众心目中白雪公主形象的重要标志。迪士尼在真人版中却大胆地将白雪公主一角交给了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对于这一选角决定,迪士尼给出的解释是:“白雪” 并非源于她如雪般白皙的肌肤,而是因为她出生时天降暴雪,故而得名。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让内地观众信服,不少观众纷纷吐槽:“要是魔镜真能说话,恐怕都得骂你这是瞎编乱造!”
更令粉丝们愤怒的是,饰演白雪公主的瑞秋・齐格勒还曾公开表达对原版动画的不满,称其 “过时”,并将原版中的王子形容为 “跟踪狂”,甚至宣称自己主演的真人版不需要这样的角色。这番言论一经传出,立刻引发了原版动画粉丝的强烈抗议。迪士尼在此事上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补救措施,任由事态发酵,进一步加剧了粉丝与影片之间的矛盾。
为了迎合所谓的 “新时代女性觉醒” 主题,真人版《白雪公主》不仅大幅删减了王子的戏份,新增的男性角色也被观众吐槽为毫无存在感的 “工具人”。影片中,女主高喊着 “不需要男人救” 的口号,看似宣扬女性独立,但其剧情发展却依旧依赖传统套路,这种表里不一的呈现方式,让观众们深感失望。
观众才是电影市场真正的主宰,不能仗着所谓的身份正确就肆意篡改经典,随意定义我们心中的童话。此次亏损超过 14.5 亿的惨痛教训,或许能让迪士尼以及瑞秋明白,尊重观众、尊重经典,才是电影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正如网友们的神评论所说:“迪士尼和瑞秋真该问问魔镜 —— 谁才是世界上最不懂观众的人?” 这场票房滑铁卢,不仅是对迪士尼此次创作决策的一次严厉批判,也为整个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从业者们在追求创新与多元的同时,切不可忽视观众的感受和市场的规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