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众治仪城,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一面斑驳的砖墙上,10平方米的违建彩钢棚紧邻邻户窗口,宛若横亘在居民李某(化名)心头十余年的坚冰。

这处违建不仅严重遮挡通风采光,更因当事人张某(化名)年逾古稀、身患多重基础疾病,成为城市治理中情法交织的“硬骨头”。


2021年9月接群众举报后,市城管局立即启动行政执法程序。

经现场勘验确认,张某搭建的彩钢棚既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又违反《民法典》第293条关于相邻权的规定。

执法人员严格遵循《行政处罚法》规定,完成现场取证、当事人询问、规划认定等法定程序,于同年11月依法作出限期拆除决定。

全程执法记录仪同步录音录像,构建完整证据链,确保“每一步都经得起法律检验”。

案件处理历时三年,期间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及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

2025年3月强拆阶段,特邀公证处全程见证、医疗团队现场待命,既彰显执法刚性,亦体现对特殊群体生命健康权的尊重。


面对当事人的激烈抵触,城管局创造性构建“三维调解”治理模型:

约谈张某女婿刘某(某局公职人员),以党员干部“八小时外”行为规范为切入点,通过家风建设促思想转化。

经7次谈心谈话,刘某从“抵触者”转变为沟通桥梁,实现“亲属劝导+党性约束”的双重效应。

联合属地社区建立“困难-诉求-服务”三张清单,主动为张某协调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用药配送等6项帮扶措施,以服务温度消解执法对抗性。

办案组创新“法律宣讲+心理疏导”双轨模式:一方面依据《行政强制法》阐明违建后果,另一方面邀请心理咨询师介入,历时14个月化解老人“拆房即拆家”的认知误区。


2025年3月14日拆除现场,30名执法人员与12名社区志愿者组成“温情专班”:

采用“无声液压剪+人工拆卸”的降噪工艺,将施工噪音控制在45分贝以下;

开辟专用康复休息区,配备急救药品与吸氧设备;实施“物品分类-打包-转运-归位”全程托管服务。



随着最后一块彩钢板平稳落地,昔日的“遮光墙”化作承载邻里谅解的“连心巷”,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大公约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