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栋臣第一次远远望见“助清灭洋,杀尽天主教”的大旗在无数火把照耀的夜空中迎风飘扬时,他只是一个刚满17岁的少年。

那是光绪二十四年农历八月十八(即1898年10月3日)晚上,山东西南与直隶(今河北)交界的冠县城北蒋家庄马场上,聚集了三四千人,他们跟郭栋臣一样,都是接到传帖从周边村庄赶来的,而发帖者则是武功高强、远近闻名的梅花拳师父赵三多。

这一次祭旗起事后来被载入史册,被公认为是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的开端。

事情还要从著名的“梨园屯教案”说起。自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冠县城北130里的梨园屯,村民与教民(即天主教徒)因村中玉皇庙地是建庙还是建天主堂引发旷日持久的“庙堂之争”,官府和乡绅屡次调解不成,以阎书勤为首的18位悍勇的村民,号称“十八魁”,率领众人武力护庙,轰走教民,拆毁教堂。为壮大声势,阎书勤等到相邻的直隶威县沙柳寨拜赵三多为师,恳请其出手相助。

当时威县一带民风尚武,盛行梅花拳,按规矩12岁且聪明伶俐者,可磕头拜师入拳。已年近花甲的赵三多,收梅花拳徒弟2000多人,为人慷慨义气,好抱打不平。

于是在光绪二十三年农历二月二十二,赵三多趁梨园屯赶集之机,聚合三千多人,摆会亮拳三天,以震慑教会,拳民短衣带刀,堵塞街巷,驻扎当地保护教堂的官兵也不敢阻拦。一个月后,赵率众再赴梨园屯拆毁教堂,并杀死教民两名。

赵三多的行动遭到梅花拳其他拳师的反对,他们说,“我们的祖师从明末清初传道到现在已经十六七代了,文的烧香与人治病,武的强身健体,没有做过犯乱的事。”又说,“你用梅花拳名义起事,将来皂白不分,会牵连到我们身上。”自此,赵三多收徒、摆会、亮拳,都打着义和拳的旗号,名义上与梅花拳脱离了关系。

1899年春天,天主教山东主教马天恩及法国公使(法国在华拥有保教权)向清廷施加压力,要求山东地方政府保护教民,于是山东巡抚张汝梅派兵缉捕“十八魁”及赵三多,赵于是干脆揭竿而起,便发生了文章开端的那一幕。戏剧性的是,这次拒捕抗命的武装暴动打出的旗号却是“助清灭洋”。这样的口号当时并未能劝回前来围剿的官兵,农历九月二十一双方在威县侯魏村激战,义和拳战败,两千多人的队伍只剩200多人撤出,赵不得不遣散众人,只带了十多名亲信徒弟潜往直隶内地避难。

避难期间,赵三多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并发出了那个赫赫有名的《神助拳—义和团》揭帖,帖子云:“神助拳,义和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都杀完,大清一统定江山。”再次明确义和团不反政府,只打洋人的宗旨。

1900年4月,直隶南部大旱,到农历七月才下了一点儿雨,平日200钱一升的小米涨到800~900钱,老百姓都靠吃野菜、玉米芯甚至棉花(当地盛产棉花)过活,饿死了很多人。赵三多趁机在直隶枣强再次竖起“兴清灭洋”的旗号,义和团吸引了大批饥民加入,他们打教堂、杀教民,而他们此时的行动已经得到官方默许甚至暗中相助。

6月,义和团以合法身份进入首都。6月21日,清廷发布被外交史传为笑谈的《宣战诏书》,对西方十一国同时开战,英、法、德、意、美、俄、日、奥八国政府组织军队2万余人入境干涉, 8月16日,北京沦陷。

赵三多的抵抗行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的两年之后,1902年7月被俘,绝食7日死于狱中,时年61岁。赵死后头颅被砍下挂在威县县城城门示众,被郭栋臣等弟子盗回,与尸身一起安葬故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