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香港看艺博会和拍卖,想起来一幅作品《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是艺术学校》,有解读认为,教育应该像艺术一样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文理科,这都是必要的。

有感于这件作品,结合最近有些大学缩减文科的新闻,我斗胆提一句: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是文科学校。

这不是为了捍卫文科的资源和招生比例,而是认为缩减文科并无不妥,但需要反思并解决一些问题。之所以缩减文科,并非因为其“无用”,而是因为当下的文科教育存在问题。

严格来说,文理二分并不合适,或许用理科、应用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这样的划分,颗粒度更细,也更加严谨。前两类可以归为理工科,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等也需要统计等理工思维和方法,所以只能算半文科,文史哲、艺术学等可以归为人文学科。所谓文科存在的问题,是人文学科本身的异化,比如不少历史学研究者如乾嘉学派一样钻在考据中,部分哲学研究者陷入精细论题的证明里。不是说钻得深钻得细不对,而是过分精细化的研究容易让人文学科失去了本义。人文学科倘若放弃人文关怀,不做整体层面的思考,恐怕还不如打螺丝更有价值。

这里当然不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价值,而恰恰是价值理性的缺失。全球动荡如此,人文学科如果只埋首故纸堆,仅仅纠结在“茴”字有几种写法,恐怕是对人文学科的背弃。我尊重一些细分领域学者的钻研,也敬佩他们的精神,倘若真能从细节处见微知著,更显学者的功力。

然而,大多数学术从业者未必以学术为志业,而是以学术为职业。一字之差,是心态和方向的转变,前者穷其一生尽精微而致广大,后者则圈一块冷僻领域而确定薪水。于是,在这种思潮下的学生,也往往无仰望星空的理想,也没有悲智双修的洞察,只能混个文凭,然后陷入找工作的焦虑中。

既如此,压缩文科也是好事。

但压缩文科的招生比重,不代表要压缩文科思想。我说“所有学校都该是文科学校”,指的是无论学什么,基本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素养应该必备,所谓文科本应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我们沉浸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雄心时,也要明白社会何以可能、历史有哪些经验教训、人类社会有哪些多样性、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美。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反而伴随着我们知识的积累而不断迭代、推翻、重建、再推翻。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活得谦逊自省,又充满创造力,不会陷入冰冷的效率至上,而会思考科学背后的伦理,以及如何带给我们幸福。文科建制的减少,如果能带来人文精神在全领域的昌明,则功莫大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