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民牙线,出事了?

这两天,以“国民牙线”闻名的小鹿妈妈出事了。其所属企业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员工控诉“坐牢式管理”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根据《正在新闻》报道,3月25日,小鹿妈妈的在职员工称公司全天候禁止员工使用个人手机、佩戴耳机。还曾因为午休期间吃午餐时,佩戴耳机,用个人手机刷短视频被负责人告知违反了公司规定。

并且这家公司还规定,员工吃饭必须在工位上、休息事件也不能走出公司大门、会议室椅子必须完全推入桌底、限制卫生间使用时间,人事部门会定期巡查工位在岗情况,违反规定者,则会被开罚单,用打扫卫生作为处罚。



一位已经离职的员工还提到,自己当初不仅通过了公司的考核,并严格遵守规定。却因为一场跟自己岗位关系不大的考核,被迫无补偿解雇,最后也只拿到了半个月的底薪。

另外争议的焦点远不止肉眼可见的物理管控。有离职员工爆料,新入职者签署劳动合同后,文本立即被公司收回存档;年报显示的“1人参保”数据,与近千人的用工规模形成刺眼对比;创始人夏泉名下多家关联企业参保人数长期挂零,这些数字在社保系统里沉默地诉说着某种制度性失语。

随着事件的发酵,3月25日,小鹿妈妈品牌媒体部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司有休息时间,员工可随时休息;对于桌面不能放私人物品,只是要求工作桌面不能太乱。然而,员工的爆料与公司方面的回应存在较大出入。

3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从25号关注到媒体报道后,就已经去过小鹿妈妈调查,并已经立案。

02

牙线帝国崛起,低成本优势下的暗流

作为中国牙线市场的龙头企业,小鹿妈妈的崛起与争议并存。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企业,用8年时间将市占率做到75%,年产能达400亿支,2024年成功把牙线这个曾经的小众护理产品变成年销10亿的国民级消费品。创始人夏泉深谙中国制造业的生存法则——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基因里,他找到了“极致性价比”的密码。

通过电商平台9.9元包邮的爆款策略,小鹿妈妈将牙线从药店专柜拽进了直播间。每支不到3分钱的毛利空间里,藏着对规模效应的极致追逐:400亿支的年产能、覆盖2800个县区的渠道网络、与国际品牌的ODM合作……



尽管市占率领先,但牙线行业门槛低、价格竞争激烈,小鹿妈妈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导致利润率受压。2024年数据显示,其产品60%以上售价低于15元,主要作为引流工具,盈利空间有限。这也导致了小鹿妈妈的所属公司,注定无法在人力成本上下太多功夫,这或许也是开头矛盾的起始于原因。

这种将人力视为“生产要素”而非“人力资源”的思维,恰是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困境。当轻资产、高毛利的品牌梦想遭遇低技术门槛、强价格竞争的行业现实,企业往往选择向管理要效益,却在不自觉中踏越了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红线。

03

法治框架下的管理迷思

然而小鹿妈妈绝非孤例。

早在去年,一家名叫manner的连锁咖啡店就被曝出,因为身体问题,上厕所用了16分钟,被开了罚单。



山东一个生产三聚氰胺的公司,要求单身员工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内结婚成家,不然将解除劳动合同。



佛山一家公司要求员工按照《黄帝内经》说的方式上厕所,包括小号上厕所不能超过2分钟……类似的管控争议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没想到在《劳动合同法》实施16年后,仍有企业把20世纪的管理思维套用在21世纪的职场。



有相关律师指出,小鹿妈妈事件中存在多重法律风险。社保缴纳异常所触发《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的行政处罚不必多说。譬如在中午用餐等休息时间,员工享有休息和自主安排的权利,公司若无正当理由加以限制,禁止员工出公司的规定,涉嫌违法,侵犯员工休息权和人身自由。法律条文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警示着企业主:效率追求不能以践踏法律为代价。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高压管理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监控会导致员工产生“习得性无助”,反而降低创新能力和工作投入度。某跨国咨询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实施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员工忠诚度比传统管控型企业高出37%,这正是一些企业推行“灰度管理”的商业逻辑所在。

04

寻找边界:在效率与尊严之间

小鹿妈妈事件终会过去,但它撕开的劳资关系伤口需要更深刻的愈合。

在共同富裕成为时代命题的今天,企业需要重新理解“人力成本”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待压缩的数字,后者才是持续增值的源泉。

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企业唯一的正确目标就是创造客户。”但或许我们该补充后半句:而创造客户的前提,是首先尊重那些创造价值的人。

管理可以标准化,但人性永远无法被标准化;效率能够用数字丈量,而尊严理应成为数字背后的底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