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3日,一代抗日名将薛岳在台病逝,终年101岁。在他死后,国民党颁布“褒扬令”,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综其生平,纬武经文,公忠体国,勋绩崇隆,名垂史乘,震古铄今。
如此之高的评价,在其他国军上将中是非常少见的。另一战将孙立人的褒扬令,不过是“扬威异域,驰声宇内”、“复兴基地,益宏靖献”之类,对比之下,可谓天壤之别。
薛岳薛伯陵,被日军称为“薛老虎”,也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他1896年出生于广东韶州,彼时清朝刚刚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他的父亲为国家前途而痛心,给儿子起名“薛仰岳”,意思是仰慕民族英雄岳飞。薛仰岳长大后,将“仰”字去掉,意为他对岳飞已经不仅仅是仰慕,而是身体力行,要当岳飞第二。
16岁时,怀揣救国之心的薛岳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和叶挺、张发奎为同学。来不及继续深造,薛岳从广东陆小毕业后,就参加了二次革命讨伐北洋政府,为此两度入狱。
出狱之后,薛岳报考保定军校第6期,然而还未毕业,就离校南下,再次参加了孙中山的新建立的援闽粤军,担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后成为孙中山警卫团一营营长。1922年,陈炯明反叛,薛岳曾保护宋庆龄脱离险境。
后来,北伐军组建,薛岳进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担任师长,这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是蒋介石的发家之本。因此,薛岳弥补了他没有黄埔学生身份的不足。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薛岳一度不满蒋介石,先后投靠李济深、张发奎、李宗仁,和蒋介石打过中原大战,但最后还是随着宁汉合流归顺了蒋,成为第四军军长。
薛岳的“褒扬令”中,盛赞了薛岳在和红军时期的表现:“剿共战役,转战十数省,追奔二万里,斩关夺寨,卓著勋劳,积功晋任陆军上将。”
有人指出,薛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难缠的对手。著名的湘江战役中,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第二路司令,此战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之后,薛岳率部追到贵阳,担任贵阳绥靖主任,掌握了贵阳与省政,后又调任云南担任前敌总指挥,对途径云南的红军进行防堵追剿。故国军方面曾有“红军一路跑,薛岳一路追”的说法。
不过,薛岳最亮眼的表现还是在全面抗战中,他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参与指挥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次长沙会战,其中万家岭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都以大量歼灭日军闻名。薛岳这个名字,和他发明的“天炉战法”从此永垂抗战史,“褒扬令”评价薛岳在抗战中的表现,有了16个字:“揆文奋武,力挫强敌;战功彪炳,声震寰宇。”
解放战争初期,薛岳指挥国军数十万之众大举进攻华东解放区,然而在这里,薛岳遇到了他一生最强劲的对手——粟裕。1947年1月,薛岳在鲁南战役中失败,蒋介石最看重的机械化部队第一快速纵队全军覆没,华野缴获其家当美式M2A1 105毫米榴弹炮48门,坦克24辆,汽车470台,组建了华野特种兵纵队。陈毅提笔赋诗一首,其中两句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蒋介石得知战败消息勃然大怒,夺去了薛岳的指挥权,让陈诚以参谋总长的身份接替指挥,随后,陈诚策划了莱芜战役,结果败得比薛岳还惨,李仙洲部6万余人全军覆没。
莱芜战役并不是薛岳指挥的,他只是名义上还在指挥的位置上,蒋介石为了保住陈诚,以“指挥无力,名声低落”为由,剥夺他的职务。陈诚是薛岳的老上司,对薛岳有知遇之恩,薛岳于是也只好含泪当了这只替罪羊。
薛岳不是不能打,而是遇到了粟裕,粟裕晚年在战争回忆录中对薛岳评价不错,称他“用兵尚称机敏果断,是有才干之人”。
撤职之后,薛岳就调离了前线,担任国民政府参军长。这个职务相当于参谋总长,不过二者功能重叠,因此这个职务后来就被废除了。
此后,薛岳就再也没有什么亮眼的发挥了。解放战争末期,他奉命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后率部撤退到海南岛,构筑“伯陵防线”,然而未能阻止四野。
退台湾后,薛岳晋升一级上将,并在1966年出任所谓“光复大陆委员会”主任,他在这一职务上工作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91年“光复会”被裁撤。
身居海外,薛岳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到80年代,他已经清楚地看出所谓“光复”已无可能,建议蒋经国将该机构改名为“国家统一委员会”。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薛岳是21位治丧委员之一,也是为蒋经国遗体盖旗的国民党8位元老之一。
薛岳晚年隐居于隐居于台湾嘉义的一个农村大宅,深居简出,直到199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