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央视主持人大赛新闻主播季“寻新计划”进校园:专业传承与时代突围的双重使命——从康辉的“谦卑学习论”到全媒体融合的四大考验(文/魔粒 注:本文基于权威公开信息整理客观撰写,没有不良引导和个别指向,仅供参考探讨。)
一、“寻新计划”的深层逻辑:从人才选拔到行业生态重构
2025年央视主持人大赛新闻主播季“寻新计划”自启动以来,已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据人民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刘颖颖)近日,总台主持人康辉、鲁健、王音棋、迟茜、王春潇、何岩柯更是分别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这一系列校园活动不仅是赛事推广,更是央视在自媒体冲击下重塑行业生态的战略布局:
1. 垂直化赛道的人才适配:聚焦新闻主播领域,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与“全媒体融合”能力,与2019年综合类赛事形成代际差异;
2. 技术赋能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大赛初体验”环节模拟新闻现场报道、即兴评述等场景,引入AR/XR技术提升实战感,回应Z世代对“科技+内容”的期待;
3. 对抗流量稀释的权威背书:康辉、鲁健等资深主播的参与,以“专业主义”对抗自媒体泛娱乐化倾向,传递“新闻不仅是职业,更是责任”的价值观。
二、康辉的“主持人三问”:专业主义的当代诠释
在活动现场,康辉以“我们该怎样去做一个主持人?”为主题,抛出三个振聋发聩的观点:
1. “好主持人>有名主持人”:强调职业本质是“传递价值而非追逐光环”,呼应其2019年对选手邹韵“国际视野与中国温度”的点评;
2. “爱工作>爱身份”:直击行业痛点——自媒体时代部分从业者沉迷“网红光环”,忽视新闻的社会价值;
3. “谦卑学生>传道先生”: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智媒时代,主持人需保持学习姿态,例如掌握AI工具、适应全媒体叙事逻辑。
同期,鲁健提出“提问三法”——“文无定法、问无定式”“观点内置”“拒绝信息过载”,为选手提供应对复杂舆论场的实用方法论,凸显央视对“深度沟通能力”的重视。
三、四大核心考验:从校园到赛场的“生死突围”
大赛总导演提出的四大考核维度,揭示了新闻主播培养的终极目标:
1.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选手超越事实陈述,挖掘人性温度。如华东师大活动中,冯硕以“乡村振兴报道”为例,强调“关注个体命运背后的时代印记”;
2. 新闻现场把控力:通过模拟突发事件连线考核临场反应,考验选手“秒级决策”能力,类似2023年赛事中选手刘心悦的基层采访实战;
3. 全媒体融合素养:需掌握短视频剪辑、虚拟播报等技术,华中科大站设置的“同命题交替评述”环节即为此设计;
4. 新闻实战深度:选手须具备政策解读、舆情分析等复合能力,康辉在分享中提到的“高效备稿技巧”正是为此铺垫。
四、报名延期的战略意图:扩大基数与精准适配
原定3月1日截止的报名通道延期至31日,背后暗含三重考量:
1. 技术普惠需求:基层选手需时间适配AR/XR考核系统,如模拟战地报道场景对设备与网络的高要求;
2. 地域平衡补缺:2023年赛事中76%选手来自北上广,延期可吸纳更多中西部高校人才,呼应总导演“不限专业,热爱为凭”的开放姿态;
3. 对抗人才分流:短视频平台以高薪抢夺播音系毕业生(如某网红主播签约费达行业均值3倍),央视需以“专业成长通道”增强吸引力。
五、未来展望:专业性与时代性的共生
“寻新计划”的校园行不仅是一场选拔,更是主流媒体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 重塑行业标准:通过邹韵、严於信等中生代主播的案例,构建“专业深度+创新表达”的新标杆;
· 激活青年认同:Z世代选手林薇(化名)坦言:“央视让我从‘流量工具’变成‘时代记录者’”;
· 生态协同效应:与高校共建“选拔-培养-输送”链条,为《新闻联播》《中国舆论场》等栏目定向输血,缓解李梓萌、欧阳夏丹淡出后的“青黄不接”。
结语当康辉在高校讲堂追问“何为好主持人”时,他争夺的不仅是参赛者,更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智媒时代的生存空间。这场校园行,既是央视的“人才保卫战”,亦是对“内容为王”初心的回归——正如大赛口号所言:“寻新而来,向新出发”,唯有坚守专业与拥抱变革并行,方能于浪潮中锚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