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晓洋

一到春天,当植物爱好者、摄影师开启城市巡礼,最先暴露身份的总归是那双不安分的眼睛。双眼不是在偷瞄别人的阳台,就是在扫描路边的绿化带。偶尔是惊叹,更常见的是暴击。

谁说赏花只能去人挤人的景区,南方城市里的绿化带已经悄悄进化成了“印象派花园”,随手拍都能收获原片直出的九宫格素材。有网友开玩笑,周末别踏春了,直接去绿化带一日游就行了。


△昆明教场中路蓝花楹。(图/视觉中国)


广州:有颜值又能煲汤的绿化带

眼看别的城市,人们为了赏花在景区外排长队。出了名低调的广州人笑而不语。宫粉羊蹄甲在南沙高速路上连开三百米,黄花风铃木在洲头咀组团出道,簕杜鹃在天桥镶嵌双边紫红。绿化带里不一定有高低错落的花,但高低能震撼一个北方人。


△广州环岛路上,黄花风铃木盛开。(图/视觉中国)

陪北方朋友逛吃,广州土著平时被问最多的是“哪家店好吃”,春天里统统换成“这是什么花”;碰上大叶榕“变装时刻”,半边黄叶簌簌掉,半边嫩芽冒出头;又或者路边一排排木棉花在晾晒,这时还得解答附加题,像是“广州的树为什么在春天变黄?”“如何用木棉花煲祛湿汤?”


△晒干的木棉花可加金银花、菊花煲水,制作成回南天里最熨帖的茶饮。(图/视觉中国)

不过,广州人有时也解释不清北方朋友的好奇点:天桥底野蛮生长的绿叶植物,有什么值得打卡的?不知名洗手间门口的一株红掌,甚至能吸引百万粉丝园林大V驻足拍图,感叹一句“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

在南方人看来,龟背竹、合果芋、滴水观音等绿植,生命力顽强,经常从水泥缝里蹦出来。不承想它们到了北方,会因日照不足而长得歪歪扭扭。


△广州路边的合果芋,长成不值钱的样子。(图/@鱼丸面不要面)

最让外地朋友啧啧称奇的,还是广州绿化带开花又结果。当北方孩子刚会背“一骑红尘妃子笑";广州小学生早练就了躲避芒果炸弹的蛇形走位,分清家附近的莲雾、蒲桃、番石榴能否吃用。

昆明:绿化带装入“莫奈花园”

作为全国闻名的春城,昆明的绿化带堪称花艺界的学霸,从不叫人失望。前几天,环城南路的绿化带上新,在社交平台上快速出圈。短短一段路,集齐大飞燕、绣球花、玛格丽特菊花、四季海棠等10多种花儿。这品种、配色、层次之丰富,网友直呼昆明是“绿化带全是细糠的城市”。


△3月12日,昆明路边绿化带春日上新。(图/视觉中国)

北方网友看呆了,内心有点不是滋味:自己花钱买的一大堆花花草草,竟是别人绿化带里的常客。无论是正流行的大飞燕、绣球花,还是碗口大的玫瑰,在北方花店里动辄20块一枝。在昆明,它们就施施然长在绿化带里,而且一条路、一大片地长着。

昆明人先试着解释,这些花材在云南并不昂贵,看多了也都就是“黄花儿”“红花儿”。绿化带里种薄荷、迷迭香,才是真的考验云南人。

然而,本地人越解释,外地人越迷糊。最后,云南人决定只管贴图。

看,这是1月翠湖边白雪配郁金香;看,这是2月青年路边的虞美人;看,这是3月不知名路边的重瓣樱花……你不喜欢粉的,就喜欢爱莎公主蓝?稍等,昆明的蓝花楹即将盛开,到时仿如浮在城市半空的蓝色海洋。


△昆明绿化带里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好看花儿。(图/小红书)

上海:地铁出口的四季盲盒

从彭浦新村站3号口出站,扶梯“直达”樱花盛开的春天。相邻的汶水路站前方,拥有以四季为主题的绿化景观。从2月开始,红梅、美人梅、染井吉野樱、月季等每月接力上线,附近的立交桥成了天然的画框,处处藏着“站台外的四季”。上海的绿化带则是把精致贯彻到每一块绿地上。


△上海地铁站出来,与早樱撞个满怀。(图/小红书)

除了精心打造的绿化公园,上海也不乏野生赏花点。

到了4月,神仙树地铁站附近估计又会出现打卡的人潮。站口附近的景明路边上蔷薇如瀑布倾泻到人行道,吸引大量网友慕名而来。严格来说,这些花儿长在一家公司栏杆里。只不过生命力不受公私产权的阻隔,爆花出墙外也就成为惊艳所有人的城市风景。

成都:高架桥上的月季T台

办完大运会又开世园会的成都,直接把绿化带卷成了立体花博馆。边边角角,只要是能够栽花种草的地方,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太古里步行街的绿化带里种着香水百合,还有“经典年宵花”大花蕙兰、蝴蝶兰。部分绿化带里有成都植物园新培育的高原报春花,从海拔2000米的山地来到平原,适应繁育后开始进入绿化带。


△成都的绿化带已是Next Level。(图/小红书)

当然绿化带里少不得接地气的选手,比如成都人爱吃的豌豆尖。到了4月下旬,成都二环高架上的月季又将迎来盛花期,15个品种轮番走秀,从粉扇的少女心到柠檬酒的冷艳范应有尽有。

在春天里,南北的绿化带不能相通。北方花友看着自家空盆,默默订了张去南方的机票——赏花何须踏青?绿化带一日游就够了。


谈起城市绿化,以前比的是谁家草坪多,现在“卷”的是谁家绿化更懂“穿搭”。那些让你忍不住摸出手机的绿化带,其实都是心机搭配:高个子乔木搭框架、灌木丛当氛围组、地被植物负责填坑,再搭配时令花草当高光。这样混搭的植物景观,有一个更动听的名字——花镜。

一方面,花镜能模拟林缘地带各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街头景色。另一方面,与单纯吸尘隔离的绿化带不同,花镜观赏期较长,不用频繁更换。于是,越来越多运用到城市地标的装饰中。

高颜值花镜的背后,是有硬核科技撑腰的。作为广州的“桥花”,簕杜鹃仿佛一年四季都在开花。实际上,簕杜鹃原生品种娇气怕冷,秋冬季就不开花。为了延长花期,广州收集了近400种簕杜鹃,占到全球簕杜鹃品种的一半以上。过去20多年来,本地园林专家通过筛选、评估和培养,硬是把这“摸鱼选手”调教成四季开花的劳模。


△广州立交桥上的簕杜鹃四季开花。(图/视觉中国)

截至2023年,簕杜鹃已爬上了广州400多座桥梁,是当之无愧的广州“桥花”。这些“桥花”有多达16个品种。环市中路立交的水红宫粉、东濠涌高架的小叶紫、大金钟柯子岭人行桥的银边紫、东风路小北路人行桥的粉白花蝴蝶……颜色丰富程度堪比口红色号。

同样将花朵“驯化”的,还有成都。2019年开始,成都就陆续引进多品种的月季,从观赏性、抗逆性、生长性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筛选,择优推广应用。仅成都二环高架就种植了15个品种的月季,包含粉扇、绯扇、北京红、柠檬酒、画家等。

上海和云南则选择“优势互补”,让1+1>2。上海各区结对帮扶云南省88个区县,进行乡村环境改造、产业发展帮扶等,每年援建资金约38亿元。“沪企入滇”的同时,“云花入沪”。上海花卉市场引进云南品级最高的玫瑰等30个品种鲜切花,如今连绿化带设计都带着“云花基因”。


△上海汶水路地铁站前的绿化带。(图/“上海静安”公众号)

今年春节期间,静安寺附近沿路摆着北美冬青,一米一盆。上海花友路过不禁感叹“豪气”。这种长着红果果的花材,在上海花卉市场里售价每枝25元,路边一盆估计得两三百块。在云南人眼里,这些花儿更像是自己对华东老朋友的感谢,捎带上自家最美的土特产。

南方绿化带的“卷”,本质是对美好生活的具象化。但若抛开科学和地域性,盲目追流量、造噱头,反而会失去绿化的初衷。

某些城市为了打造“网红地标”,跟风种奇花异草,结果因气候不适成了“一次性景观”。还有所谓的“颜值担当”甚至悄悄入侵本土生态。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名字小清新,实则霸道如植物界灭霸,所到之处寸草不生,部分省份已将其列入入侵黑名单。植物学专家史军在媒体采访中曾提醒:“蓝花楹在昆明是风景,在北京可能就是‘生态炸弹’。”


△看似美丽无害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实则能危害生态系统。(图/视觉中国)

或许我们都误会了"卷"这个字。当昆明把大飞燕种成行道花,当广州让木棉长成祛湿汤原料,当上海把地铁口变成四季盲盒。这些博君一笑的花镜,何尝不是城市写给居民的一封封情书?

真正的美好从不需要刻意追逐,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绿化带,或许正是离生活最近的春日诗集。下次路过时,不妨让脚步为一朵花的盛放而停留。毕竟,从水泥缝里绽放的诗意,可比网红滤镜动人多了。

编辑:曾宝气;校对:严严;排版:彭圣婕


“你身边的绿化带有什么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