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淮河水汩汩流入千家万户
阜阳市已有587万群众
率先告别地下水,喝上引调水
作为皖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水质升级行动
我市依托“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新建10处、扩建2处地表水厂
铺设2680公里输水管网
到2025年底
全市千万人口将实现
“同源、同质、同网、同服务”的地表水供应
中午时分,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居民张加周家的厨房里一片忙碌。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倒进水壶,开水清亮甘甜。
阜南县曹集镇居民张加周说:“现在用上了地表水,水质好了,没有茶碱了,喝起来清甜,吃上健康水,心里也踏实了。”
从咸到甜,关键在水源。
得益于“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阜南新建蒙洼、城北两座现代化水厂,铺设451公里输水管道,将淮河水输送到全县各乡镇,替换155万农村居民的地下水源,率先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
记者在蒙洼水厂看到,5台取水泵正源源不断地从淮河取水,经过多重处理工艺后,成为饮用水,分送至蒙洼16个乡镇和阜南城北中心水厂,再经二次加压,流入千家万户。
阜南县蒙洼中心水厂生产组组长张旭介绍:“其中2台泵供水给蒙洼16个乡镇,另外3台供水给城北中心水厂。目前平均日制水约3.68万吨,总制水量已超300万吨,产能提升了三倍。”
阜南县引调水工程于2022年7月启动,2023年底完成水源置换,2024年试运行后,两座水厂移交专业公司运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同服务”。人均供水量提升30%,水质铁、锰超标问题彻底解决。
张旭表示:“我们每天检测原水、出厂水的浊度、余氯和pH值。同时,在乡镇增设加压泵站,高峰期启用备用井,保障用水安全和稳定。”
我市按照《阜阳市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和《县级“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结合引江济淮等引调水工程,规划布局15处地表水厂,铺设2680公里输配水管网,实现城乡供水以地表水替换地下水源。项目建成后,阜阳总供水规模达271.3万立方米/天,相当于4.2个双清湾的储水量。
据了解,2023年底前,颍上、阜南、颍州、颍泉、颍东五县(区)已实现水源替换。到2025年年底,太和、临泉、界首三县(市)也将加入供水地下水源替换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行列。
目前,太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正加快推进。该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包括新建两座地表水厂,配套6处加压泵站,铺设475公里城乡干支管网,改造78处老旧供水工程及城市供水薄弱环节。位于马集镇的第二地表水厂正在主体结构施工。
太和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总工程师余洋介绍:“目前,第二地表水厂的土石方和支护工程已完工。5月30日前完成所有主体结构工程,全面进入工艺施工;6月30日前完成原水管网施工;9月30日前具备通水条件。”
太和县水利局工程股负责人高建说:“今年年底,引江济淮工程建成后,我县具备地表水水源置换条件。地表水厂生产的净水通过管道和加压泵站完成供水和水源替换,稳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5年
阜阳市将新建、扩建6座水厂
改造老旧管网
完成太和、临泉、界首3县(市)
供水 地下水源替换
到今年年底
全市千万城乡居民
将全面喝上引调水,基本告别地下水
记 者 | 李晓龙
通讯员 | 吴守魁
编 辑 | 刘超然
审 核 | 张 杰
来 源 | 阜阳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