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家,最温暖,最安全,最放松。

可是,一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语,却如同一把刀子,伤害了彼此。

尤其是母亲,作为家庭氛围的营造者,她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直接关乎着家庭的温度。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妈妈时常挂在嘴边的这三句话。

1

“我是为你好,你却让我失望”

不可否认,天下的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然而有些爱,太过沉重,最终成了扎在孩子心头的一根刺。

电影《以家人的名义》中齐明月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悲情式”母亲。

她爱女若命,为女儿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女儿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她都要插手,包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和谁做朋友,将来考什么大学。

在母亲的强势干涉下,齐明月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压抑到了极点。

最终,她为了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从“乖巧的孩子”变成了“叛逆的孩子”,和妈妈大吵大闹。

妈妈质问她:“我什么时候害过你?我做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

女儿也崩溃了:“你有问过我吗?你尊重过我的意见吗?你嘴上说的民主,本质上就是专制!”



像这样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控制孩子的行为,本质上就是“非爱行为”。

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

指的就是父母用责任感、罪恶感和恐惧感要求孩子,迫使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

这样的做法,就是对孩子的精神控制。

母爱,如同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反而流失得越快。

妈妈表达了最深的委屈,孩子则承受了最深的伤痛。

来自妈妈的苦情传递给孩子,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力。

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用妈妈的牺牲换来的。

因此,他们不敢享受生活,也不敢在妈妈面前做自己。

苦,无法说,痛,不能言。

孩子的世界,黯然无光。

2

“看看人家,你怎么做什么都不行?”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很多孩子的成长中,都有过这么一个无形的“劲敌”。

他们成绩好,性格好,有责任心,阳光开朗,完美无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们或许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更好的激励,但她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无意义的攀比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虐待”,将孩子推向深渊。

正如英国儿童心理医生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比》中说的:情感虐待是最具毁灭性的虐待。

错误的教育方法,是孩子的不幸之源。



韩剧《天空之城》中,有个女孩瑞希,因为考试作弊而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艰难时,她应该寻求妈妈的帮助,但是,她没有,而是选择了隐瞒。

原因只有一个:她害怕。

妈妈从小对她寄予厚望,不仅时刻监督她的学习,而且因为怕女儿骄傲,也很少表扬她。

瑞希明白妈妈的苦心,不想让她失望,就冒着风险伪造了自己考上藤校的假象。

事情败露之后,她崩溃大哭,冲着妈妈喊出了她一直都不敢说出的话:

“学习好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啊?养孩子就是为了炫耀的父母算什么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毒性压力”

指的就是孩子如果长期处于强烈的、频繁的压力之下,会产生病态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好、没价值,不值得父母付出这么多。

从“别人的好”到“自己的差”,他们将一切的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成为了自己的“差评师”。

他们不能认可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指出:家长是负责给孩子爱的,不必总是在学习上提不切实际的高要求。

如果一味地逼迫孩子,他们只能将一切深埋在心里。

疼了,独自舔伤,痛了,咬牙死撑。

“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

3

“我从出生开始,就在赎罪。”

没人能想象,说出这句话的,是一个年仅14岁的花季少女。

在她的印象中,父母的关系并不好,不是吵架,就是冷战。

为了她,妈妈咬牙维系着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只是想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可是,妈妈的坚持落在她的眼中,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她讨厌这个“拼凑”的家,但又无力抗争。

内心里,她认定是自己的存在才剥夺了妈妈的幸福,妈妈不开心,她也不配有快乐。

于是她拼命压抑自己的需求,将所有的事情都深藏内心,不想再增加妈妈的负担。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她心慌气短,喘不上气来。

去了医院,她才知道,自己生病了,很严重。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表面上看,妈妈是出于好意,但更多时候,却成了一种责任的转移:“我在婚姻中无法获得幸福,孩子就是原罪。”

口口声声说是被孩子拴住了,但其实,拴住她们的,不是婚姻,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内心。

究其根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为不敢,所以将就。

于是让孩子成了父母关系中最可怜的受害者。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句话?



有人感叹:莫名其妙成了他们通往自由与幸福最大的绊脚石。

表面上,他是人人羡慕的孩子,有完整的家,成功的爸爸,温柔的妈妈。

可在内心,却总是回响着一个声音:我宁愿是个孤儿。

疼痛是有滞后感的,从一开始的伤心到现在的麻木,他恨妈妈,为什么不能幸福生活,好让他摆脱枷锁,做回真实的自己。

当家庭失去了温度,牺牲就成为了一种伤害。

4

是妈妈,给了孩子最宝贵的生命,使得他们得以降临,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

母子之间最美的画面是,你养我小,我伴你老,彼此呵护,互相尊重。

这样的时光流转,才是真的美好。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对待孩子,我们应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告诉他们:别怕,我一直都在。

如此,他们才能无惧走天涯。

唯有妈妈暖、孩子安,方能家庭和、万事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