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咳嗽可能是什么病?”

“孩子高烧40度,怎么办?”

“受凉打喷嚏,流鼻涕,求推荐药物”

AI热潮下

有人拿它算命,有人用它看病

AI不语,只是一味回答

近日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汕大医附一院”)

成功救治一名因家长过度依赖AI问诊

而延误病情的患儿欣儿

医生提醒:

AI仅能作为健康知识咨询工具

儿童疾病诊断

需以专业医生意见为准

AI问诊延误治疗

孩子“感冒”拖成肺炎

一个月前,3岁的欣儿出现反复咳嗽、发热等症状,新手爸妈通过AI问诊,自行判断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居家用药。

然而,欣儿的病情依旧反反复复,并持续加重:体温一度飙升至40.9℃,咳嗽加剧、精神萎靡……最终被送急诊。


入院后,汕大医附一院儿科团队发现,欣儿的病情已发展为肺炎,且病原学检测提示病因不简单,显示细菌合并腺病毒感染,腺病毒载量高达106。

“腺病毒具有极强隐匿性,早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流感,但其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婴幼儿感染易引发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儿科主治医师张智源指出,若未及时干预,可进展为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张智源进一步解释,欣儿的病情反复与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更与腺病毒特性密切相关,“该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淋巴组织,可导致症状波浪式反复。”

由于病情延误,欣儿的肺部炎症范围较大,血常规提示炎症指标显著升高,需住院接受抗感染、雾化及对症支持治疗。

“看到孩子蹦蹦跳跳出院,这下放心了。”经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欣儿顺利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AI问诊≠医疗决策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佳表示:“问诊的时候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DeepSeek是需要我们非常准确地表述我们的症状的,但在准确表述症状这一块很多病人就做不到,经常遇到一些病人,进来就说很多跟疾病无关的问题,这样就容易导致DeepSeek给出错误的诊断。”

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AI问诊聚焦的更多是“共性”而非“个性”,开药的时候也无法像医生那样综合考量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等复杂因素,由此给出的治疗方案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加重病情。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晋涛举例:“腹痛和便秘,可能是功能性的,但跟心理、跟生活方式、跟工作压力都有关系,AI不能帮你评估这个,单纯按照单一的腹痛用药,可能产生更坏的不良反应。另外有的患者以前有服药,平时对哪种药物耐药或者不耐药,或者哪种耐药性更高,AI给不出更精准的方案。”

“AI工具的便捷性值得肯定,但其本质是信息筛选器,而非医疗决策者。”结合这一案例,汕大医附一院儿科主任吴北燕对AI问诊提出理性建议。

她进一步指出AI问诊的局限性:


  • 误判疾病严重性:AI暂时无法识别如患儿“间歇性好转”背后的隐匿性进展,同时家长在向AI描述病情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容易影响AI结果的精准性;



  • 忽略个体差异:儿童年龄、免疫状态、过敏史等复杂因素难以被AI全面评估;



  • 延误黄金治疗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部分疾病在儿童患者进展迅速,不容疏忽,如腺病毒肺炎需在发病5-7天内干预,否则可能遗留肺功能损伤。


“医疗是人的科学。”吴北燕强调,医生的价值在于个性化的经验判断、动态推理及人文关怀,而非单纯依赖数据匹配。

她建议广大家长理性使用AI,可将AI作为健康知识查询工具,但涉及用药、诊断等关键决策时,务必“双核验证”,以专业医疗意见为准。

记得提醒亲友们!


来源 | 广东卫生在线、广视新闻

编辑 |晓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