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在茶叶之路上的历史镜像与当代启示
作者/孙树恒
一、从未停息的茶叶之路
从上世纪十七世纪以来,旅蒙商,一群又一群前赴后继,这些与茶叶之路紧紧相依的人,他们的脚步自踏上在万里茶道起,便从未停息。在岁月的洪流里,茶叶之路不仅是一条国际贸易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纽带,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任志勇先生,这位旅蒙商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痴迷的收藏家。二十多年来,他扎根蒙古国,投身于岩土基础工程和地产业务,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商业智慧,站稳了脚跟,成为蒙古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他深知自己作为中国人在异国的独特身份,更明白旅蒙商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忙碌的工程建设之余,任志勇先生毅然踏上重走茶叶之路的征程,他的足迹遍布蒙古国的每一寸土地,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用心收藏历史文物,积极参与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在架起中蒙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与任志勇先生交流,翻阅他悉心收藏的文献资料,仿佛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到旅蒙商们在茶叶之路上奔波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旅蒙商始终在茶叶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二、大漠孤魂
2018年的清明节,对于任志勇先生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任志勇先生曾陪着清朝时乌里雅苏台大盛魁商号内务总管的女儿来到乌兰巴托西北近郊的墓圆,寻找她父亲的墓碑。当时,老太太告诉他一个惊人的秘密,在她父亲墓碑附近方圆十米的两个墓地里,埋藏着蒙古大盛魁商号六个大箱子的宝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蒙古经历了大清洗,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宝贝,老太太的家族无奈将它们深埋在墓地里。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参与掩埋的两个侄子在第二年离奇相继离世,而具体的埋藏位置,老太太也已记不清楚。任志勇先生望着那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的坟墓,心中满是无奈与失落,万念俱灰,甚至发出了“给多少钱我也不探宝了”的感慨。
2020 年 任志勇先生曾前往山西和河北做田野调查时,当地侨联的一番话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侨联的人告诉他,当地人有很多前辈都埋在了蒙古,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希望任志勇先生能帮忙寻找这些先辈的墓地。
任志勇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完善《援蒙工人》和《走进漠北的人》这两个版块。
2021 年清明节刚过,任志勇先生与华侨王先生相约到过那片墓园,主要目的便是挨家挨户地寻找中国人的墓碑,将上面的内容全部拍照,整理成目录和数据库,让那些漂泊异乡的灵魂,有一天能被后人铭记。
这片墓园从1977年起就不再允许埋葬新的逝者,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成为了一片荒冢。墓碑的形状和材质千奇百怪,上面刻着中文、老蒙文、新蒙文、俄语、韩语、维语、藏语,甚至还有巴思八文和一些连任志勇先生都看不懂的符号。许多中国人的墓碑,由于岁月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一开始,他和王先生试图用记号笔将碑文描清晰,以便拍照,但很快他们发现,这样的速度太慢了,照此下去,三天也无法完成任务。于是,他们索性扒开杂草,直接拍照。中国人的墓碑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夹杂在长约2公里、宽300 - 500米的漫山遍野的山坡墓群里。一开始,他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但他很快找到了排查的好方法。他凭借着1.2的双眼视力,仔细地搜寻着每一块墓碑,争取不漏掉任何一块中国人的墓碑。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墓碑的主人大多来自山西和河北,其中“阳原”人最多,同时也有很多内蒙古人的墓碑。有些墓碑的碑文,可以看出是蒙古人所写,任志勇先生猜测,这些可能是中蒙混血的“二姨子”和“三姨子”为他们的祖辈所立。
清明刚过,墓前摆放着许多供品,任志勇先生知道,这些逝者的后人或许就在乌兰巴托,他们依然铭记着自己的先辈。然而,在众多墓碑中,有一群援蒙工人的墓碑显得格外落寞。他们的墓碑外形基本统一,但却没有一个有清明供品。只有三个比较特殊的援蒙工人墓碑集中在一起,上面有刚刚送过的花圈和花篮,任志勇先生估计,这可能是大使馆前几天来这里扫过墓。
王先生已经74岁高龄,但他依然认真地一个一个拍照,直到最后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任志勇先生走得更多,大约走了20公里。在寻找墓碑的过程中,他的一条裤子被杂草中的铁片刮成了布条。这一天,任志勇先生大约拍了700多张照片。他心里明白,若不是特殊原因,以后可能不会再来这里了。回去后,他希望有机会能让团队把这些碑文统计整理,做成花名册,说不定哪天,就有人能通过这份花名册,找到自己的“祖宗”。
啃着老面包,嚼着咸鸭蛋,任志勇先生望着眼前这片漫无边际的荒冢,心中感慨万千。这里埋葬着许多走进漠北的外国人,他们远离家乡,却没能走出漠北,最终客死他乡,成为了大漠孤魂。来到墓园。整整六个小时,这片墓园,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也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如何辨别“二姨子”
在任志勇先生丰富的收藏中,有一本老书格外引人注目,书名为《如何鉴别二姨子》。这里所说的“二姨子”,其实是指自清朝以来,到蒙古的中国人与蒙古女人生下的孩子,他们是中蒙合作的第一代混血人,蒙语发音为“欸尔力咨”。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体态、相貌、行为、思维等方面去辨别在蒙古的这类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个体存在差异,但却有着一些共性。
茶叶之路上,众多旅蒙商来到蒙古。在当时,大清法律明令禁止中蒙通婚,然而,一二百年的时光悄然流逝,漠北大地却已遍布着这些混血儿。去年,还有一个蒙古老太太找到任志勇先生,恳请他帮忙从中国寻找她45年未曾谋面的中国老公。任志勇先生大量的收藏资料,有力地说明了当时中蒙通婚的实际情况。这些资料,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切片,让后人得以窥探那个特殊时代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法律的限制下,人性的情感依然能够跨越重重障碍,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四、蒙古钱币
任志勇先生的收藏涵盖了许多大系列,其中一个重要的系列便是外蒙古钱币系列。这个系列又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蒙古独立以前,满清时期茶叶之路和民国政府发行的钱币,任志勇先生将其命名为“库伦钱币”;第二部分则是从外蒙古独立后一直到今天的蒙古货币,他定义为“蒙古钱币”。这些钱币,材质各异,有丝绸货币,茶叶货币,兑换卷……每一枚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印记,它们的背后,是经济的兴衰、政治的变革,也是文化的传承与交融。
任志勇先生坦诚地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为钱和利奔波,自己来蒙古也不例外,既有赚钱的欲望,也有为国争光或是搭建中蒙友谊桥梁的愿望。他做收藏,最初也是为了钱。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离不开合作。想要把事情做好,不能用道德和人品去绑架他人,而要穿透人性,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去思考和判断,只有满足对方的利益需求,才能容易得到对方的支持,从而获得成功。在他看来,钱和利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五、一本字典里的秘密
任志勇先生的收藏系列中,有一个独特的系列——中蒙老字典。这些字典主要包括清朝旅蒙商学习蒙语、俄语、维语的语音脚本,以及中蒙建交后中蒙两国的中蒙和蒙中字典,且大多是汉语和新蒙语方面的字典,他不收藏老蒙古文和中文之间的字典,因为他所有的收藏主题,都紧紧围绕着“漠北”。
他收藏的有关清朝旅蒙商学习蒙语和俄语的语音拼写老手抄本,堪称孤本珍品。这些手抄本,诞生于不同时期,出自不同商号、不同之人的手中,他们为了学习“外语”,亲手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与如今标准化、大量印刷出版的书籍不同,这些手抄本历经100 - 200多年的岁月洗礼,能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前几年,一个蒙古人出书需要参考资料,任志勇先生从国内带过来一本特别全面而且极有代表性的老字典借给对方,此后一直未能带回国。这本字典是他收藏的清朝老字典中最为珍贵的一本,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保存基本完好,只是第一页稍有破损,需要修补,好在整本没有丢失一个文字。这本字典主要是关于学习俄语的,在过去,旅蒙商在茶叶之路上经商,一般都要学习蒙语,而那些在恰克图和去俄国经商的旅蒙商,还必须学习俄语。在当时,会一门语言的人被称为“两支舌头”,会两门语言的则被叫做“三支舌头”。旅蒙商也走大西路,那里有很多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因此有的旅蒙商还要学习“维语”,会说三种语言的,就被尊称为“四支舌头”。在大的旅蒙商号里,从小学徒开始,就会让一些伙计从小学习外语。那时,蒙古官方语言主要是满语、汉语和老蒙古文,由于没有各国和各族语言的专业标准教材,旅蒙商们只能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学习,他们用本族语言去记录外语名词和句子,以便于记忆和发音。例如,在这本字典里,“三”标记为“古力半”,“马”标记为“毛利”,“狼”写成“朝恼”。他们只求能说即可,并不需要进行书面翻译和深入学习,所以这些拼写往往走音。若真按照这样的发音去交流,中蒙俄三国人未必能听得明白。也正因如此,后来在恰克图和买卖城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晚清时期,有的大臣接见会说汉语的俄罗斯商人时,对方那独特的汉语表达方式,常常让大臣们感到困惑不已。
这本字典不仅有俄读中、中读俄,还有蒙读中,里面还包含大量茶叶贸易的信息。开篇写着“学语之人要用心,看书本是解内情,书写本是大模样,全凭口响听耳音”,其中还有商业行文,许多词语和句子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商业、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它已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老字典”,而是一部记录历史的珍贵文献,让后人得以透过它,触摸到那个时代旅蒙商的生活与奋斗,感受到茶叶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六、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文明对话的起点
一是文明对话的起点,在于尊重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记忆。700余张墓碑照片拼接出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移民史诗。山西阳原人墓碑的密集分布,印证了"走西口"移民潮与茶叶之路的时空重叠;蒙古人书写的汉文碑文,则见证了跨文化的身份认同。这些荒冢中的异域灵魂,用生命丈量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深度。当我们在数字时代回望,这些散落的墓碑数据已成为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数据库的原始素材。
二是商业活动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载体,其价值远超经济交换。库伦钱币系列构成独特的经济史谱系,从清朝的"库平银"到独立后的图格里克,每一枚钱币都是政权更迭的见证者。而字典中"古力半"(三)、"毛利"(马)的音译拼写,恰似文化基因的密码本,记录着旅蒙商在语言壁垒中开辟的生存智慧。这些物质遗存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流动的文明对话,钱币上的龙纹与索永布图案,字典里的茶叶贸易术语,共同构建起跨文化的认知体系。
三是混血群体的文化解剖,身份认同的范式突破。《如何鉴别二姨子》手抄本的发现,撕开了清廷禁令下的文化交融真相。中蒙混血群体的存在,本质上是文明互鉴的生物标本。他们的体态特征、思维方式,正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产物。这种跨越血缘的文化融合,打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证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交融而非隔绝。在身份政治盛行的当代,真正的文明对话,需要超越民族国家的叙事框架,构建包容性的身份认同。
四是商业伦理的现代转型,从逐利到守史的蜕变。旅蒙商"为钱而来"的直率,揭示了商业活动的原始驱动力。但现代旅蒙商行为却超越了简单的利益追逐,展现出文化自觉的现代性觉醒。恰似旅蒙商从货物贩运到文明传承的历史蜕变。商业活动可以成为文明对话的载体,只要注入文化自觉的基因。在资本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商业伦理的转型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范式,既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守护文明记忆。
五是文明对话的永恒课题,从茶叶之路到数字丝路。旅蒙商的历史轨迹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时空呼应。他们用驼队踏出的贸易通道,与今天的中欧班列形成文明共振。在文明冲突加剧的当下,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既要尊重利益诉求,更要守护精神家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明对话提供了新可能,区块链技术可用于文物溯源,大数据分析能重构移民史图谱,这些创新正在将茶叶之路的历史智慧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新范式。
旅蒙商在茶叶之路上的坚守,体现了他们对商业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积极推动。这些事,不仅让我们对旅蒙商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时代,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交流与合作精神。这些经历和收藏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看似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但它们却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关于旅蒙商的宏大历史画卷。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