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海局势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热点话题,在解放军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的背景下,台湾的命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最近,台湾的多家军事智库和安全研究机构进行了兵棋推演,得出的结论令人意外,解放军在2028年前不会强行统一台湾。



陈冲指出,大陆还有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大陆和美国的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种推测真的站得住脚吗?解放军的战略到底是什么?



【汉光兵推演习】

台湾的多家军事智库和安全研究机构进行了兵棋推演,结论显示,解放军在2028年前不会对台采取军事行动。

这个结果显然与许多人的预期相悖,毕竟,解放军近年来的军事演习频率越来越高,台海周边的战备状态也持续提升,许多人认为解放军在短期内采取行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分析中陈冲提到,台海局势的复杂性不止于军事层面,经济与金融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解放军没有急于动武,更倾向于采取更加稳妥的方式推进统一,这背后与中国金融体系的尚不成熟以及全球贸易体系的脆弱性有着直接关系。



如果解放军在此时选择武力统一台湾,可能会面临来自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金融制裁,这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极大的压力。

人民币国际支付系统虽然在逐步推广,但它目前还没有覆盖全球主要银行,因此,解放军选择在2028年前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并不高。



这一行动将极大影响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金融尚未完全自主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

在此背景下,台湾的能源供应、产业链依赖外部市场等问题,也在台海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台湾的电力供应超过95%依赖进口燃气和燃煤,一旦爆发冲突,电力供应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会加剧战后经济重建的困难,也会使台湾的民生遭受重创。

对于大陆来说,如何在避免冲突的同时,解决台湾经济依赖外部市场的问题,是一个难题,大陆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考虑更加稳妥的方式来推进两岸统一。



【全球金融制约】

近年来,台海局势的紧张加剧,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军演频率显著上升,在2024年,台海军演就高达42次。

解放军在军事上的准备愈加充分,但解放军是否会选择动用武力,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金融状况密切相关。



目前,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比例仍然不到5%,这一比例与美元的60%相比,显然处于劣势。

这让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在面对可能的国际制裁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如果解放军在金融体系尚未完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选择对台动武,必然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制裁。

美国及其盟友很可能会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在美元结算的国际市场上采取制裁措施,直接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和金融流动性。



俄罗斯在遭遇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后,经济受到重创,虽然俄罗斯迅速寻找替代方案,扩大与中国的合作,但它的经济压力依旧很大。

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在能源出口方面的压力,天然气与石油的销售,曾一度被西方国家通过制裁封锁,这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长期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若在台海采取军事行动,在全球贸易日益依赖美元结算的环境下,可能会面临严重的金融后果。

尽管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CIPS系统也在逐步建设之中,但这一体系的建设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覆盖全球前100大银行。



这就意味着,大陆若在台海问题上采取武力,恐怕无法避免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金融打击,大陆要考虑军事力量的对比,还需要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如果解放军过早选择动武,可能导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不过,这不影响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部署军事战略计划威慑“台独”势力。



【两岸关系中的博弈】

随着解放军不断加强军事准备,台湾的战略地位也变得愈加复杂,近年来,解放军通过频繁的军演和战备活动,向台湾及其盟友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2024年,解放军在台海的军事演习达到了42次之多,显示出大陆对台海局势的高度关注和日益增长的战备状态。



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只是展示力量那么简单,台湾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度依赖外部市场,依赖进口能源和资源。

台湾的电力供应超过95%依赖进口燃气和燃煤,一旦发生冲突,能源供应的中断将对台湾造成致命打击。



如果台海爆发战争,台湾的能源供应将迅速陷入瘫痪,直接影响民生和经济,这一现实因素,使得台湾的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增加了战后经济重建的难度。

台湾在军事上与大陆的差距也在逐步加大,台湾一直在依赖美国的军事支持,在武器装备上,美方对台军售的效率并不高。



台军F-16V战机的升级计划曾因技术问题和交付延误推迟,M1A2坦克的交付也迟迟未能完成。

与此相比,大陆的军事建设几乎是全面性的,在海空军力量的提升方面,解放军的055型万吨大驱和新型核潜艇的入列,让解放军在远洋作战和战略威慑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解放军的空军在2024年内完成了超过250次台海空域巡航,频繁进入台湾“西南空域”展开战斗巡航。

这一系列的军事举措,表明解放军已经将台湾作为战略重点,不断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在这些军事行动背后,台湾的政治局势也在发生着微妙变化。



台当局一方面试图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另一方面又在面对大陆日益加大的军事压力时,试图寻找突破口以避免直接冲突。

某些台湾政治势力依旧坚持“台独”立场,这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也成为了大陆采取强硬措施的潜在因素。



近几年,大陆逐步减少对台湾半导体、石化产品等关键物资的进口,限制某些“台独”倾向台企在大陆的投资,迫使台湾企业重新审视市场布局。

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陆加强了与东盟、日本、韩国等区域经济体的合作,削弱台湾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



这种经济施压,是对台当局政治立场的一种回应,也意味着大陆在统一进程中采取了更为全面的策略。

这些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博弈,已然将台湾推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台湾不能自欺欺人把大陆想的过于脆弱。



【台湾回归是必然的】

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对台政策一直较为强硬,通过军事援助和战略支持强化了与台湾的关系。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然依旧宣称对台湾的支持,但美国对台政策的实际表现却显得有所松,2024年,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台湾问题已不再是美国的“生死攸关利益”。



后来特朗普再任美国总统时,向台湾提出了收取十分高昂军费,把台积电搬到美国的提议,这一表态意味着美方对台海冲突的介入意愿减弱了。

美国国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部分议员认为,美军对台军售的实际效益远低于预期,还会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得不偿失。



大陆的外交政策在过去几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2025年3月,中国外长王毅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台湾的唯一称谓是‘中国台湾省’”。

这一强硬表态否定了台湾当局的“国际空间”,也传递了中国对台政策的坚定立场,大陆正在通过强化“一中政策”来进一步压缩台湾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



这些国际因素的变化,影响着台湾的外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解放军的战略选择,如果台湾继续坚持“抗中”政策,大陆会采取更加直接的手段,毕竟兵推和现实还是有区别的。



【结语】

按照台湾兵推结果来看,解放军并不会在短期内轻易选择武力行动,经济和金融因素仍然是关键制约因素。

但随着两岸局势的不断发展,大陆通过多维手段推进统一的步伐已经加快,无论如何,和平统一仍然是两岸最理想的路径。



【参考资料】

2025-03-05 11:16:37 来源:中国评论网《陈冲估台海2028前应不会战 观察这几点》



2025年3月19日 22:38 来源:联合早报《台汉光演习以中国大陆可能2027年攻台为想定基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