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军事策略为何难以奏效?

美国计划打击胡塞武装,采用的战术和过去对付本拉登、萨达姆时如出一辙。首先进行情报搜集,然后定位目标位置,最后通过空袭或者特种部队突袭来清除目标。这一战略思维主导了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对外军事行动。

不过,这次针对胡塞武装,美国的传统套路似乎失去了效力。胡塞武装与本拉登和萨达姆不同,他们的行动更加隐蔽且难以预测,美国或许正在自食其果。



911事件之后,本拉登成为了全球头号通缉目标。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军方迅速展开行动,监听电话、拦截通信,并派遣无人机监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每一个山洞。最终,在2011年,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被美军海豹突击队击毙。

再看之前的例子,为了实现中东的“稳定”,推翻萨达姆被认为是必要步骤。于是,情报部门开始收集证据并锁定他的藏身地点,随后美军地面部队与空中力量协同作战,在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地洞中成功抓获了萨达姆。

这两次行动的核心都是借助技术手段和情报网络,找到敌人的首领并以最小代价和最快速度将其解决。这种策略在对付本拉登和萨达姆时确实有效,因为他们分别是恐怖组织的象征和独裁政权的关键人物,消灭他们确实能让对手遭受重创。



本拉登房间

然而,胡塞武装的情况完全不同。例如胡塞武装的领导人叶海亚·辛纳瓦尔等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指挥中心,也没有公开的日程安排,甚至从不举行面对面的新闻发布会。他们的讲话通常是提前录制好的音频或视频,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

他们不使用电话,也不依赖实时通讯工具,几乎找不到任何固定的信号源。这样一来,美国引以为傲的监听技术在这里几乎无用武之地。因此,美国只能依靠卫星侦察来弥补地面情报的不足。但问题在于,卫星虽然能够大致掌握胡塞控制区的情况,比如武器库和训练营的位置,但对于领导人的具体行踪却几乎束手无策。



胡塞的地盘多为山区和沙漠,地形复杂,地下设施众多,卫星拍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现象。于是,美国的策略变成了先用无人机或战机轰炸疑似目标,然后再看看能否获取一些有用情报。这种打法虽然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但实际上效率极低。炸了半天,可能只是摧毁了几座空仓库,而胡塞的领导人早已转移到其他地方。



这种局面与当年对付本拉登和萨达姆时截然不同。本拉登再狡猾也有固定的活动范围,情报网稍加收紧就能找到线索;萨达姆再善于隐藏,也有政权体系的痕迹可循。而胡塞呢?他们根本不会留下任何“常规”的破绽。美国习惯了与有形目标对抗,这次却是有力无处使。

此外,情报不准也是一个大问题。美国在也门的情报体系远不如当年在阿富汗或伊拉克那样成熟。胡塞的反侦察能力强,内部纪律严明,外人很难渗透。美军即使派遣特种部队执行“斩首行动”,也很难确保能找到目标。找不到人,又如何去打击?结果很可能又是徒劳无功,还搭上了士兵的生命。



胡塞支持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塞的韧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们不怕牺牲,也不怕贫穷,打了十年都没有崩溃。美国的空袭再猛烈,也很难让他们投降。相反,每一次轰炸都可能激起更大的反美情绪,增强胡塞的民意支持。美国希望通过空袭迫使他们停手,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耐心。

历史已经给了美国不少教训。阿富汗战争持续了20年,最后塔利班还是卷土重来;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却让中东更加混乱,ISIS趁机崛起。这次对付胡塞,会不会又是同样的结局?



更现实的问题是,美国的资源并非无限。如今国内经济压力不小,国际上还有乌克兰和台海问题需要处理。真的有能力在中东再开辟一个战场吗?

胡塞并不是那种一打就倒的对手。他们能拖,能耗。如果美国深陷其中,恐怕抽身都困难。到时候,红海地区依然动荡不安,自己反倒陷入困境。这不是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信息来源:国会山报:《仅靠空袭并不能消灭胡塞武装》央视新闻:《美国此次空袭胡塞武装与以往有何不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