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工之父”的范旭东,曾在民国时期创造了“永久黄”(永利碱厂、久大精盐、黄海化工研究社)的传奇历史。在“永久黄”联合体中,久大精盐是先导,永利碱厂则是其中的中坚。然而,万事万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永利碱业也是如此。要说起它的最终成功,还得从侯德榜讲起。
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早年时,侯德榜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后转入上海闽皖铁路学堂。1909年毕业后,侯德榜在津浦铁路上工作两年,后于1911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其间以10门功课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轰动一时。1913年,清华学堂派出首批16名毕业生赴美留学,侯德榜名列第一。之后,他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专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留学的8年时间里,侯德榜主要攻读化工专业,并以铁盐鞣革作为研究课题和博士论文方向。通过答辩后,该论文很快发表在《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上,制革界至今仍在引用。难能可贵的是,侯德榜并非死读书之人,他在课余经常到美国的水泥、硫酸、燃料、电化等工厂参观学习,以获得不同的实践经验。
即将学成回国之际,侯德榜在纽约遇上赴美考察的化工专家陈调甫,而后者正在为永利碱厂的建设而四处奔走。之后,陈调甫向侯德榜详细介绍了国内化工的基本情况和范旭东艰难创业的爱国事迹,同时也殷切希望侯德榜能回国加盟永利碱厂,为民族化工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侯德榜学制革出身,但他深知碱是纺织、造纸等行业的基本原料,对整个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1921年10月,侯德榜来到永利碱厂担任技师长(即总工程师),由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1924年8月,永利碱厂首次投产。令人失望的是,因为杂质过多,产品不合标准。此时,永利已耗资200多万银圆,如果就此停产,之前的所有努力便会化为灰烬。重重压力下,侯德榜也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业,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进,赴汤蹈火,亦所弗顾,其实目前一切困难,在事前早已见及,故向来未抱丝毫乐观,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
在范旭东的坚定支持下,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再次赴美考察制碱工艺,以寻找永利制碱失败的原因。行前,侯德榜不无感慨地说:“今日只有一意拼死,谋求技术问题的解决,以报范公之诚。”到美国后,侯德榜遍访名师、虚心请教,同时又多方考察、潜心研究,最终将技术问题彻底摸透。回国时,一行人不仅准备了新设计图纸,而且还带回了先进的制碱设备。之后,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调整改进,永利碱厂终于在1926年6月生产出了雪白的纯碱。当年8月,永利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并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
在永利碱厂取得关键性胜利时,侯德榜出版了《纯碱制造》一书并首次揭开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由此打破西方对制碱技术长达70年的封锁。侯德榜之举,不但震惊了卜内门公司(对华洋碱供应商),同时也震惊了整个世界。在书的前言里,侯德榜写道:“总的来说,制造厂已得到本工业独特要求的充分保护,而其细节只能通过多年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方可获得。至于工厂的特殊环节,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师通过试验都能得到好的解决方法。所以,无必要为本工业对外保密。”以此而论,侯德榜之举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大公无私,兼善天下”的至大美德。
在公布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前,侯德榜也反复思量过。他在写给范旭东的信中说:“吾人非劈开‘己’之一字,不能成大事业。”范旭东对此深表赞同:“侯博士的著作现在风行各国,给全人类打开了制碱工程的秘境,比起索尔维氏的自守来,侯博士的气度崇高,尤其值得赞扬。”
1934年,永利制碱扩充成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并在南京兴建硫酸铵厂(旧译硫酸铔厂)。在侯德榜的主持下,该厂仅用了30个月时间就于1937年1月建成,并且一次试车成功、顺利投产,由此开创了中国自己生产化肥的历史。此后,“红三角”牌肥田粉开始上市,其效果不差于英国卜力门牌肥田粉却价格便宜许多。全面抗战爆发后,硫酸铵厂转而生产硝酸铵,以供抗战军需。
1938年,在永利等企业西迁后,侯德榜在川西五通桥筹建新厂并出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由于四川地处内陆,没有丰富的海盐资源,侯德榜又率领技术人员奋力攻关,在经过数百次的循环试验后,最终于1941年推出成熟的“融合察安法”,也就是将制碱流程与合成氨流程合于一炉,而且碱的利用率由75%提升至98%以上,纯碱成本降低40%。之后,这一突破性工艺被命名为“联合制碱法”,也就是后来的“侯氏制碱法”。之后,一些外国企业如印度塔塔公司及南非、巴西政府也纷纷邀请侯德榜前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或指导建设碱厂。
1945年8月,范旭东因为多年劳瘁而病逝,侯德榜临危受命,继任为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上任后,他立即组织恢复塘沽永利碱厂与南京硫酸铵厂的生产,并于1947年7月亲赴日本与美国方面据理力争,最终将日本拆走的重要设备重新拆运回国。
1949年后,永利公司实行公私合营,侯德榜仍担任总经理。1958年,侯德榜出任化工部副部长。在此期间,他为发展和推广氮肥、磷肥、农药等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同时还总结了几十年来从事制碱工业的理论与经验,完成了80余万字的《制碱工业》一书。
1973年冬,侯德榜收到江西磷肥厂一名技术员寄来的书稿。当时,他已重病缠身、视力减退,但还是坚持看完书稿并写了修改意见。有人见他如此拼命,劝他多休息、保重身体,侯德榜却说:“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次年8月26日,侯德榜病逝于北京。
作为中国近代化工的追梦者和拓荒者,侯德榜始终怀着“科学救国”和“工业救国”的崇高信念并为之奋斗终生。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中国化工学会于1996年设立“侯德榜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并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也是目前化工领域的权威奖项),以鼓励更多的化工人才脱颖而出。(金满楼)